法的理解,即透過實際行動來感化人心。
但清緣並未止步於此,他進一步追問。
“如果妖魔也信奉佛祖,救還是不救?”
這個問題觸及到了更為複雜的道德界限,即善惡之間的模糊地帶。
“同樣要救。
妖魔亦屬眾生之一,只要有歸依之心,便具備了被教化的可能。”
玄藏的回答顯示了佛教的包容性,認為所有生命都有獲得救贖的機會。
接著,清緣提出了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
“如果曾經為禍人間、屠殺無辜的妖魔,只要口中唸誦佛祖之名,就能得到寬恕嗎?”
這個問題直接挑戰了因果報應的原則,質疑簡單的懺悔能否洗刷過去的罪孽。
“只要能放下內心的惡意,放棄固有的執著,便可以獲得寬恕。”
玄藏的回答強調了改過自新的重要性,表明了佛教對於悔改者的寬容態度。
但是,清緣緊跟著提出。
“那麼,在這些妖魔放下屠刀之前,那些無辜受害的生命,難道就不是眾生了嗎?
為什麼佛祖沒有提前救他們?”
這個問題揭示了佛法實踐中的矛盾之處,即如何平衡對未來的希望與對過去不幸的補償。
“眾生的命運由各自的業力決定,即使遭遇不幸,也是命中註定的劫數。
一旦離世,他們將根據生前的行為獲得相應的果報。”
玄藏試圖從宿命論的角度解釋這個問題,但顯然未能完全說服清緣。
,!
“可是,你剛才提到,信佛便能得到超脫與拯救。
假設那些無辜遇難者都是虔誠的信徒,難道他們的命運就不值得改變嗎?”
清緣的話語中帶著一絲諷刺,意在指出佛法實踐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平現象。
玄藏陷入了沉思,一時之間找不到合適的答案。
而清緣則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
“佛祖在修行之初,佛法尚未顯揚,世間尚無佛陀可言,他所信仰的不過是內心深處的真理罷了!
我今日所做的,與佛祖當年並無二致。
你指責我的道為邪法,是否也在暗示佛祖的教義也是邪端?”
清緣的言辭犀利,令玄藏感到壓力倍增。
他意識到,清緣的智慧與自己不相上下,繼續這種辯論可能難以得出結論。
於是,他提議以神通較量來決出高低,但清緣拒絕了這一提議,認為神通法術僅是用來保護正道、救濟蒼生的工具,而非分辨是非的標準。
清緣表示。
“我一心追求真理,關懷眾生,何懼之有?
然而,考慮到我們都是大能,擁有各自的小世界,若為了爭勝而使用神通,可能會給皇城的百姓以及兩個小世界中的眾生帶來不必要的災難。”
此言一出,在場的人都點頭贊同,認為清緣表現出的是真正的慈悲情懷。
相比之下,玄藏為了爭勝而忽視了這一點,顯得不夠周全。
:()開局滿級青龍訣,震驚長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