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行秋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畢竟是面對牛家莊的掌權人,盧老夫人,心裡多少有些忐忑。無論如何,這一關是自己必須要過。
對盧老夫人來說,這是一次考驗,楊行秋是誇誇其談的儒生,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才,在這一場辯論中見分曉吧。
楊行秋先行禮說道:“在下楊旭,本當早來請老夫人安,未料老夫人有請,多有失禮之處,還望老夫人莫怪。”
盧老夫人並不介意,只說道:“楊先生何必多禮,昨夜用了葉夫人湯藥,今日頓覺神清氣爽,因老身年邁體弱,未能登門道謝,特請先生到此。”
楊行秋雖知盧老夫人本意,答道:“拙荊粗通醫理,聊表寸心,老夫人不必道謝,既已問安,在下先行告退。”
盧老夫人哪裡肯放,直道:“昨日見先生,談吐不凡,學富五車,老身粗通經史,有不明之處,還請先生見教!”
楊行秋心裡暗忖,這繞了一大圈,就算已經是牛尚和曹羽的結拜大哥,盧老夫人還是信不過自己,還好自己有了準備,回答道:“昔聖人猶師項橐。老夫人有惑,在下自當解之。”
盧老夫人發覺楊行秋竟然將自己置於學生的地位,自是不悅,開始提問:“先生既曉聖人之言。聖人可知天意乎?”
楊行秋知道是自己昨夜談論讖言、天意,讓盧老夫人不滿,說道:“《易》雲,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故聖人知天意,賞善罰惡,治亂興衰,皆天意也。”聖人知道世間萬物運動的規律,所以聖人知道天意。
盧老夫人又詰問道:“既如此,先生知天意乎?”聖人知道天意不等於你知道天意,你如果不知道天意,怎麼能擅自揣測天意呢?
楊行秋答道:“聖人有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是故天意可知,非聖人獨也。”我當然不是聖人,但是天意是有規律的,我可以知道天意。
盧老夫人又問道:“何以知吉凶?”你知道天意,那你怎麼判斷吉凶呢?
楊行秋回答說:“兇而有悔則趨吉,吉而有吝則趨兇。”
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尊重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客觀規律認識愈深刻、全面,主觀能動性愈充分地發揮。如果違背客觀規律,就會受到它的懲罰。
唯物主義辯證法對於傳統儒學畢竟是降維打擊,盧老夫人一時找不出破綻,只能從楊行秋的能力上繼續提問。
盧老夫人發難道:“先生,何以趨吉,何以避兇?”你光知道不行,要怎麼才能趨利避害呢?
楊行秋對答道:“聖人言,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地妖不能加也。是故欲趨吉避凶者,必依聖人之言,先王之道。”楊行秋有些取巧,說跟沒說一樣,但把盧老夫人的思路,拉到了自己擅長的地方,繞些彎子,讓對方跟著自己的節奏走,這就是楊行秋慣用的套路。
果不其然,盧老夫人按著楊行秋的思維,接著問道:“何謂先王之道?”
楊行秋拿捏住了盧老夫人的心理,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誰不想登基稱帝呢?作為一個女人,在這個時代,只能依靠自己的兒子,兒子登基稱帝,自己也能母憑子貴,對於出身范陽盧氏的老夫人來說,這是一個光宗耀祖的機會,她必然會往楊行秋預想的方向前進。
楊行秋回答道:“三皇五帝,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是故欲王天下者,必為天下致利除害者也。”先王之道一言蔽之,兼濟天下。
盧老夫人又問道:“如何致利除害?”
楊行秋回答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