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滿湖清水,劉雋負手而立,朗聲賦詩道,
“汪洋千頃勢何雄,
九水同歸一澤中。
波靜天光分上下,
浪翻地影失西東。
魚龍吞吐爭春雨,
鳥雀擎飛向晚風。
明月兼陰楊柳岸,
漁舟人唱藕花叢。”
身後眾文武眼前一亮,皆稱讚劉雋文采。
大陸澤歷史悠久,黃河曾數次流經大陸澤。
它位於河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河流沖積扇與黃河故道的交接窪地,為漳北、泜南諸水所匯,水面遼闊。
跨經河北省邢臺市的隆堯、鉅鹿、任澤區、平鄉、南和區、寧晉。
北魏時期稱大陸澤為大陸陂。
到了清代,任澤區百姓又習慣稱大陸澤為小東湖。
大陸澤是明清時期的順德府十二景之一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大禹導河,北過洚水,至於大陸。
河即黃河,大陸即大陸澤。《山海經》稱大陸澤為泰陸水。
《尚書.禹貢》導河:“北過絳水,至於大陸”。
《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即指此澤。
西漢時期廣阿侯任敖和張侯毛澤又分別把自己封地境內的大陸澤稱為廣阿澤和張家泊。
華北平原由黃河和海河眾多河流水系沖積填造而成。
在華北平原形成的億萬年時間裡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平原湖泊,大陸澤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史志上稱大陸澤廣袤百里,眾水所匯,波瀾壯闊。
約在一億三千多年前的一次地殼活動中,華北平原地區斷裂下陷,變成了與海洋連線的浩瀚大海,滔滔海水一直遊蕩在太行山麓。
分佈在華北西部和北部的眾多河流攜帶大量的泥沙湧入大海,經過漫長的歲月,填造了華北大平原。
但是,平原上殘留下了尚未填平的窪地,形成了大陸澤和寧晉泊這樣的一些湖泊。
在宋代以前,大陸澤和寧晉泊還是一個泊澱,稱大陸澤。
戰國時期,因地處鉅鹿城,又名鉅鹿澤。
晉代因隆堯東部設定廣阿城,改稱廣阿澤,南北朝時期又稱大陸陂。
大陸澤是夏禹引導黃河所經之地,據《史記》記載:禹“道河積水,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北過降水(即漳河)至於大陸,北撲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
直到春秋中期,黃河仍按禹導河故道過大陸澤,然後向北入海。
周定王五年,黃河東徙,去而不返。
黃河東徒後,發源於太行山麓的浸、澌、蓼等水注入澤內,北魏以後,太行山諸水為改道流經澤西的漳水挾而北去。
大陸澤水源短缺,湖泊面積縮小,在唐代僅剩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
宋大觀二年,黃河“北流”於邢州決口,大陸澤被大量泥沙灌入,湖底抬高,積水向北部相對低窪處排洩,匯入寧晉縣的泜澤,使後者擴充套件成寧晉泊。
到明代中期,澤內中段脫水,分成“南泊”和“北泊”。
“南泊”仍叫大陸澤,“北泊”仍叫“寧晉泊”,兩泊中間有新澧河相通。
兩泊分隔後,“南泊”有李陽河、馬河、牛尾河、沙河、七里河、北洛河等注入。
“北泊”先後有滹沱河、冶河、洨河、沙河、槐河、汦河、濼河、澧河、滏陽河、清河等歸匯,素有“九河下稍寧晉泊”之稱。
明清兩代,水利不興,河流阻塞,長期為患,兩泊漸漸變為沼澤,並在上世紀初最後乾涸。
自此,天下奇觀歷史悠久,順德府十二景之一的大陸澤,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