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三年立太子詔——
端陽王世子顧元知,宗室英胄,天姿粹美,性稟仁孝,識量過人。
幼承庭訓,早著賢聲,其德可昭日月,其行能垂範臣民。
夫太子者,國之儲君,天下之根本。當以社稷為重,繼往開來,率土歸心。
特立顧元知為太子,以嗣大統。
一旦有人過於完美,肯定就不乏那種捕風捉影的傳聞。
人若趨於完美,如星耀夜空,必遭側目。
閒言碎語者似鯊逐臭,憑微末想象與虛渺線索,臆造荒誕故事。
或妒或炫,謠言仿若疫癘蔓延,真相遂溺於滔滔,當事人唯陷無端渦旋,徒受妄議。
就比如現在,顧元池自出生便是皇室嫡子,生來便口含著金湯匙,享受著無盡的榮華與尊榮。
且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聰慧,三歲識字,五歲誦詩,十歲已能與朝中大臣對答如流,剖析國策亦頭頭是道,令眾人皆驚歎不已。
容貌更是俊美絕倫,劍眉星目,面如冠玉,身姿挺拔如松,氣質超凡脫俗,仿若從畫中走出的仙人。
如此集萬千寵愛與卓越才能於一身,又怎會不引人側目,那些捕風捉影的傳聞自然也就紛至沓來。
更何況確實有些貓膩在裡頭。
有人私下裡竊竊私語,聲稱顧元池身為當今天子,或許身患隱疾,所謂不近女色,實則是為掩蓋那難以啟齒的不舉之症。
更有那訊息靈通、擅長挖掘秘辛之人,從往昔的隻言片語中嗅出一絲不尋常,篤定陛下對燕帝仍有舊情難忘,故而至今後宮清冷,膝下未有子嗣承歡。
甚至還有一些腦洞大開之人,編排起了顧元池與顧元知的身世秘聞,妄言這位自幼出身正統的太子殿下,早年曾有過一段糊塗經歷,而那堂弟顧元知,看似親緣關係明確,實則是他隱匿於外的私生子。
顧元池對這些五花八門、荒誕不經的謠言,仿若充耳不聞,他鎮定自若地安排人手,暗中精心整理出一份詳盡的名單。
待顧元知成功登上太子之位後,這份名單便悄然遞到了他的手中。
顧元池心中有更為重要的謀劃與考量,自是不會將這些流言蜚語放在心上,然而,這世間卻不乏錙銖必較、睚眥必報之人。
比如顧元知。
他會把握住這個翻身的機會,更會愛惜自己的羽毛。
藉此時機小小地刁難一下那些造謠生事者,既能抒發心中鬱氣,又能為新立的太子樹立威嚴,不過是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
立太子這一重大訊息傳至宋遇辭耳中時,其間還出現了些許波折。
當時的宋遇辭很少再打聽禮朝的事了,一心琢磨著整頓燕國的兵力。
但奈何以兩國緊張的關係,冊立太子這麼大的事,宋遇辭這個帝國的皇帝,怎麼也不可能漏過這麼一條重磅新聞。
當時,宋遇辭正端坐在桌案之前,眉頭微蹙,全神貫注地批閱著那堆積如山的奏摺。
李福林輕手輕腳地走進來,緩緩站定在宋遇辭身側,微微弓著腰,眼神中帶著一絲小心翼翼,斟酌再三後,方才輕聲開口:“陛下,探子們傳來訊息,禮朝立太子了......”
李福林在宋遇辭身邊也伺候了幾年了,對當年的事多多少少的猜出來了一些,可算是知道皇帝對那個禮朝國君的在意了。
就在李福林提及“禮朝”二字的瞬間,宋遇辭那原本沉穩握著筆的手,驀地微微一頓。
彼時,毛筆剛剛飽蘸濃墨,筆尖懸於半空之中,一滴漆黑的墨汁搖搖欲墜,緊接著,“吧嗒”一聲,墜落於奏摺之上,瞬間汙了一小片紙面。
然而,宋遇辭卻彷彿毫無察覺,他的目光依舊深邃而平靜,只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