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十七年十二月初八,奉天殿中,氣氛沉凝如冰,緊張得讓人幾乎無法呼吸。那凝重的氛圍彷彿一層厚重的烏雲,籠罩著整個大殿,壓得人心中沉甸甸的。
大臣們分列兩旁,神色肅穆,宛如一尊尊沉默的雕塑,莊重而凝重。他們身著朝服,面容緊繃,每個人的眼神中都透露出對當前局勢的擔憂。這些大臣們平日裡肩負著國家的重任,此刻更是深知局勢的嚴峻,不敢有絲毫懈怠。
首輔曹鼐邁著沉穩的步伐緩緩走出佇列,他的臉上寫滿了憂慮,那一道道深深的皺紋,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內心的不安與焦灼。他微微躬身,恭敬地說道:
“啟奏陛下,臣有要事稟報。近日探子來報,也先已然滅掉脫脫不花,且於哈林稱蒙古可汗。此事非同小可,陛下需早做定奪。”
曹鼐的聲音在大殿中迴盪,恰似一聲驚雷乍響,讓在場的所有人心中皆是一震。
皇帝朱銳端坐在龍椅之上,微微蹙起眉頭,眼神之中透露出一絲驚訝與沉思。他的手指輕輕摩挲著龍椅的扶手,那精美的雕刻在他的指尖下彷彿也承載著國家的命運。朱銳沉默片刻後,緩緩開口道:
“也先竟有如此膽量與手段,此事確實棘手。眾卿有何看法?”
此時,于謙感受到皇帝的注視,深吸一口氣,穩步走出佇列。他的面容嚴肅而莊重,彷彿刻著對國家的忠誠與擔當。
“回陛下,臣以為,吾國與瓦剌之和平即將終結。也先野心勃勃,如今稱可汗,必定會有進一步的動作。此時,吾輩當整備軍備,邊境前線應處於一級戰備狀態,以防瓦剌來犯。”
于謙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充滿決斷,每一個字皆如一顆堅定的釘子,牢牢釘在國家安危的關鍵之處。
皇帝朱銳微微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道:
“於卿所言極是。如今局勢危急,若不早做準備,恐有亡國之患。但整備軍備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眾卿可有良策?”
禮部尚書陳循站出來說道:
“陛下,可先從各地抽調精兵強將,充實邊境防線。同時,加大對兵器製造的投入,確保軍備充足。”
他言辭懇切,眼神中充滿了對國家的憂慮。
工部尚書高谷也說道:
“陛下,臣以為尚可派遣使者與西邊之東察合臺汗國修好。東察合臺汗國乃蒙古黃金家族後裔所建,其與瓦剌素來不和。我朝可與之聯合,共同對抗瓦剌,如此則可減輕我朝之壓力。
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絲急切,顯然對當前局勢十分擔憂。
于謙接著說道:
“陛下,臣以為除了軍事準備,還需加強情報收集。瞭解也先的動向,才能更好地做出應對之策。”
于謙的眼神堅定,他深知在這場危機中,準確的情報至關重要。
皇帝朱銳聽後,眼神中閃爍著睿智之光,說道:
“眾卿之言皆有道理。就依於卿所言,整備軍備,加強情報收集。同時,派遣使者與東察合臺汗國修好。務必確保大明的安全。”
“臣遵旨!”
于謙恭敬地行禮,而後退回佇列。他的動作簡潔而有力,充滿對皇帝的尊重與對國家的忠誠。在這風雲變幻之際,大明王朝的命運,似乎就掌握在這些忠誠之士的手中。他們深知,自己肩負著國家的重任,必須全力以赴,為了大明的繁榮與穩定而努力奮鬥。
下朝後,朱銳心中的憂慮絲毫未減。他深知也先的崛起對大明而言是極大的威脅,必須果斷採取措施確保邊境安全。於是,他決定將首輔曹鼐、兵部尚書于謙和英國公張輔召至乾清宮商議對策。
乾清宮中,朱銳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嚴肅。曹鼐、于謙和張輔恭敬地站在下方,等待皇帝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