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你啊!我爭了一輩子,算計了一輩子,心狠手辣了一輩子。也不及他的萬分之一啊!”
“這熟悉的聲音,難道是?”
趙恆轉過身去,只見一個身穿袞袍的中年人,滿眼慈愛的看著趙恆。
“父親?父親真的是你?”
沒錯,此人就是宋太宗趙光義。
“為了權力,我對弟弟,侄兒,嫂子不仁,對哥哥不敬。涪陵憲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唉.....為了這袞袍龍冕,為了證明我不比他差。費盡心機,勞碌一生,我揹負罵名,卻終不可得。”
“三叔難道真的是您......”
趙恆想到,自從“燭光斧影子”大伯去世以後,三叔和幾個堂兄弟相繼去世,就有人傳言是趙光義做的,但他始終不相信。
趙光義並不答話,只是獨自訴說著自己的心事。
“雄心壯志衝雲天,欲攬山河意萬千。空有豪情難成事,才疏力薄夢難圓。我從大哥手中接過來的江山,是一座欣欣向榮,將要完成大一統的江山。國富民強,財政充沛!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二十萬禁軍橫掃天下!大有大唐氣吞萬里的氣魄,可謂是逆天開局了。然而我執政數十年,扔給你的卻是一個破爛攤子。”
是啊,趙匡胤執政時期,不能說軍力一定強過契丹,但至少契丹對大宋是保持畏懼的,北征契丹沒怎麼輸過。而到了趙光義的時候,二十萬宋軍發動高梁河之戰,大敗而歸。趙光義也中了一箭,顏面掃地,更是上演了驢車飄逸的名場面。趙匡胤終其一生積攢下來的精兵強將損失過半,對周邊國家的威懾力大減,且在與契丹的對抗中逐漸處於劣勢,就連弱小的党項也開始有了不臣之心。韃靼影響了北宋後期的軍事戰略和政治格局。
“遼國人開始欺負到頭頂上來了,西夏人再不是臣子了,連自己國內都有了四川大起義的反叛。若是能讓大哥多活幾年,恐怕又會是另外一番景象,百姓會更富足,國家會更安定。唉......”
“不,父親,你做的已經很好了。”
“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就在父子說話的時候,浮橋上督軍的趙匡胤看了趙光義一眼。面帶微笑的問趙光義
“二弟啊,你快樂麼?終生追求,用盡手段,現在你滿足了麼?”
趙廣義面帶苦笑的回答
“我來過,我奮鬥過,如此而已。59年的歲月,22年的風霜,經過便是經過了呀!”
趙匡胤聽到趙光義的回答,微笑著說。
“你風沙裡走了這一遭,可曾尋到的到那至高無上的黃冕?又可曾撞上虎倀墜崖,波濤打架?只怕你瞎了眼、聾了耳、亂了心。越是貪圖完滿,越是搜不乾淨,慾壑難填。沒天命又不認命,可曾真的滿足過?你聽,那風裡傳來的,都是求而不得的聲音。”
趙匡胤一臉平靜的看著趙恆和趙光義道。
“二弟,該上路了。”
說罷拍馬而去。
趙光義看著趙恆笑著說:“恆兒,你做的很好。你是一個好皇帝,你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錯就錯在追求了超越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目標。人還是務實一點的好,大宋的基業就靠你了。”
“啊?什麼意思?您是支援還是不支援我向西北派兵呢?”
就在趙恆愣神的一瞬間。趙光義,騎上白馬,追隨趙匡胤而去。“不,父親,伯父,我究竟該怎麼做?”
趙恆奮力的朝著浮橋追去,想要追到趙匡胤和趙光義。可是不知道怎麼的,就總是差一段距離。等到他追到浮橋邊上的時候,趙光義和趙匡胤已經走遠了。
此時又有不少熟悉的戰將踏浮橋而去。他們有楊業和他那幾個兒子,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