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河西地區的党項人小動作不斷,野心膨脹,漸漸崛起之時。身在開封汴梁的大宋皇帝,宋真宗趙恆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趙恆是大宋朝第三任皇帝,趙恆即位之初,廣開言路,勤政治國,大宋經濟有所發展,史稱“鹹平之治”。軍事和政治方面繼承了宋太祖和宋太宗對遼國保持積極進攻的態度,心懷壯志,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
此時的宋真宗可以說一個銳意進取、有著遠大抱負和強烈使命感的君主。他渴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祖輩們未竟的事業,為大宋開疆拓土,重振國威。他的決心和勇氣,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大宋臣民計程車氣,讓人們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此時的宋遼雙方,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互有勝負!
直至公元 1004 年,也許是厭倦了大宋朝的襲擾,遼聖宗耶律隆緒及蕭太后率傾國之力,步兵騎兵四十餘萬人,南下侵宋!想要一舉消滅大宋政權!或者至少分出一個勝負!
但是遼國的太后和皇帝都低估了大宋人民的作戰意志。還是太樂觀了!遼國的騎兵雖然機動性強,野戰強於宋朝,但並不擅長攻城!接連攻擊威虜軍(今河北徐水)、順安軍(今河北高陽)、北平寨(今河北完縣)、瀛州(今河北河間)、保州(今河北清宛)、定州(今屬河北)等多個軍事重鎮。竟然只打下來一個祁州,而兵力損失就有數萬人。
此時的蕭太后和遼國皇帝耶律隆緒是恐懼的!因為他們知道,按照這個節奏,就算打到了開封城下,遼國計程車兵恐怕也就死的差不多了。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的宋朝皇帝趙恆,也是恐懼的。這位年輕的皇帝,有一個英明神武的伯父趙匡胤,也有一個足智多謀的父親趙光義。伯父的神武和父親的毒辣,都是在死人堆裡練出來的。陳屍千里,血流成河,他只在小說裡聽說過。成王敗寇,你死我活的橋段他也只是在小說裡聽說過。
當大宋朝的百姓和將士們都準備好和遼國一決雌雄的時候,大宋的將士表現出了戰鬥民族應有的戰鬥力和作戰意志。
李繼隆以騎兵野戰的方式大敗遼國騎兵精銳。遼軍主帥蕭撻凜在澶淵城下巡視之時,被宋朝士兵用床子弩射殺,楊延昭截斷遼軍北歸之路,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遼軍南下沒有被攻克的城池,就像是一隻又一隻野狼,隨時都會在遼國人北歸的時候咬上一口,如此一來,就算契丹就算不亡國也會元氣大傷。
“遼國人孤軍深入,敗相已露,官家應該抓住這次機會,讓遼國人歸還燕雲十六州,並向我大宋稱臣!”
寇準喝得有點微醺了,得意的說道。
而此時的趙恆卻有些惶恐不安,自得知遼國舉全國之力進攻開封的時候,趙恆已經失眠很多天了。若不是寇準阻攔,他恐怕已經聽從王欽若和陳堯叟建議,遷都南京了。這次來到澶淵城督戰,還是宰相寇準和大將軍高瓊連哄帶嚇,驅趕著來的。可見此時大宋的第三代皇帝,趙恆,並不是一個有作戰意志的人。
“割地?投降?這是真的麼?形勢真的就這麼好?如果把遼國人逼急了,真的打起來怎麼辦?”
趙恆有點懷疑的問。
有這種懷疑並不難理解,因為在多次對遼國的戰爭中,宋軍總是勝少敗多。遼國的騎兵厲害啊!可現在是在大宋境內的平原。
“打起來?哈哈哈,不會的。打起來的話,他們輸定了。我料想,不出一天,他們一定會派來使者和談的。”
“和談?和談好啊,只要不打仗,和談還是好的。”
“官家,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讓遼國人讓出更多的利益出來才是啊。我的建議是,先不要談,先讓他們知道他們所處的境地!讓他們害怕。這樣我們才能獲取更多的談判籌碼!”
“不,寇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