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旭日東昇。
在京師之北,大興縣境內出現了一支打著闖軍旗號的騎兵。人數不多,只有百餘騎,但訊息足夠震撼。
從上到下,京師百姓都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紛紛在議論此事。
而隨著謠言的不斷傳播,最後演變成數萬賊軍已經渡過永定河,隨時可能殺到京師。
無數富貴人家離開京師,到鄉下或者南邊避難。
但更多的攜家帶口湧向京師,覺得那高大的城牆可以護住他們。當然,他們被守門士卒攔在了城外。
實際上,那只是闖軍的斥候,從永定河淺處渡過河,並很快被明軍散出去的遊騎趕回了南岸。
而劉芳亮所率的三萬步騎仍舊在盧溝河以北,正在四處找尋船隻過河呢!
當然,劉芳亮也可以從其他地方過河。但要繞遠,而且還要冒著被截斷後路的風險。
剛在保定城下吃虧過的劉芳亮選擇了謹慎行軍,四處招募工匠,讓他們製作可供渡河的工具,同時傳信給後方的李自成。
天氣一日暖過一日,這永定河成不了攻城的障礙。
對於京內的流言,朱由哲沒有下令禁絕。只是下令各處城門增加守軍,同時派出了更多的遊騎和斥候。
馮夢龍的《靖康恥》劇本在各個茶樓首先上演。
結果顯而易見,招致了最極致的謾罵。甚至有百姓衝上前去,直接將說書的趕了下去。
恥辱,那是所有漢人最難以啟齒的恥辱,就這樣被赤裸裸的扒開。
基本上在這個劇本上映的同時,有訊息在京師以更快的速度傳播。
清軍主力大軍會和各路蒙古僕從軍二十餘萬大軍已經陳兵九邊,隨時可能再次入關洗劫。
有人在其中加以解釋,那些曾經欺負漢人,造就靖康恥的就是清軍的老祖宗,金人。
一時間群情激憤,特別是京營計程車卒,椅子都不知道被拆了多少條。
在這種情緒下,有人喊出了“寧降闖王,不跪滿虜”的口號,而且得到了不少人的暗中支援。
安插在京營的錦衣衛把這些訊息匯總上報。
朱由哲也只是看了看,便丟在了一旁,並沒有逮捕任何人。
只是命令錦衣衛從中加以引導,把滿清能屢次入關洗劫的原因歸咎於李自成犯上作亂,讓朝廷無法抽出餘力全力應對滿清。
更令人在軍中散播謠言,說滿清這次入關是因為和李自成達成了協議。
雙方協定。等攻下了京師,李自成佔據京城,而城內的財貨、女子等都歸滿清所有。
而且還有一份像模像樣的協議在軍中流傳,上面寫了六大條。
除了對京師的劃分外,還有大順和大清約為兄弟之邦,李自成每年向滿清輸送歲幣一百萬兩,秀女一千名,割讓整個遼東,在九邊不設防等諸多條件。
這樣的協議甚至張貼在京營的大門口,讓每個士卒都看到。
最初還覺得投靠李自成也是個選項的看到這協議,也不禁啐了一口,大罵李自成不是東西。
隨著百姓的心緒緊一陣,松一陣,在《靖康恥》的哀曲聲中,京師上下都瀰漫著一種哀兵之氣。
這是對自己前途和命運無法把握的不安。
走出武英殿,遠遠看到張煌言在院子裡跪著,朱由哲眉頭緊蹙,“不是說了讓你們將他趕走了嗎?”
慄宗舟滿臉委屈道:“皇爺,是他不走的。總不能上去幾個人,直接將他扔出去吧!”
朱由哲輕輕的嘆了一口氣,“算了,別理他了。”
恰好,蔣德璟趕來向崇禎皇帝彙報情況。他看了張煌言一眼,從他面前走過,到朱由哲身旁抱拳道:“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