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權。此外,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也分兩步得到恢復:首先收復碎葉鎮,隨後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重建了唐朝在該地區的威望。這些舉措不僅強化了唐朝的國防力量,還成功擴充套件和鞏固了疆域,增強了國家的穩定與繁榮。
設立節度使
至開元、天寶間,唐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北方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於是外重內輕,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
檢田括戶運動
為了增加國家收入並打擊豪強非法佔有土地和隱瞞人口的行為,唐玄宗李隆基發起了檢田括戶運動。當時,一些豪強霸佔農民的土地,稱為“籍外之田”,還將逃亡農戶變為私屬,以此逃避國家稅收。從先天元年(712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他的檢田括戶運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玄宗任命宇文融為全國覆田勸農使,並設立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派遣他們到各地檢查未登記的土地和隱藏的農戶。對於查處的土地進行沒收,並重新分配給農民耕種;同時對這些農戶進行了登記。透過這種方式,國家一年內增加了數百萬的客戶稅收入。
這些措施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也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並促進了經濟的復甦和繁榮。到了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全國共有321個郡、1,538個縣、16,829個鄉,戶籍記錄顯示有9,069,154戶,總人口達到52,884,488人。這是唐代戶口數量的頂峰,標誌著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
促進文化繁榮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特別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圖書的整理和儲存。為了改善宮中藏書的質量與管理,開元三年(715年),玄宗邀請了褚無量、馬懷素等學者商討史館書籍的問題,並決定對內府中太宗、高宗時期遺留下來的舊書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和修復。這些書籍由於長期由宮人管理,出現了一些損壞和錯亂的情況,查閱起來也不方便。
隨後,在開元七年(719年),玄宗頒佈命令,鼓勵公卿士庶之家將所藏稀有書籍借給官方抄寫儲存。為此,他組織了一支由馬懷素、元行衝、吳兢、韋述等二十多名學者組成的團隊,在秘閣進行了多年的編校工作,最終完成了《群書四部錄》200卷這一重要文獻的彙編。
到了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於東宮設立了“麗正書院”,次年又建立了“集賢書院”。這兩個書院不僅作為藏書之所,還承擔了校勘書籍的任務,成為當時重要的學術中心。此時,唐朝的藏書達到了頂峰,總數超過3,060部,51,852卷,包括2,500多部道教和佛教經典。長安和洛陽兩地分別設有四個圖書館,按照甲、乙、丙、丁分類排列經、史、子、集四大類書籍。據記載,當時的文集完備程度堪稱空前,總計達7萬卷,集賢院學士張說等47人被任命負責典籍管理工作。
書院作為一種古代教育機構,正是在唐玄宗時代開始興起。袁枚在其著作《隨園隨筆》中提到,書院之名起源於唐玄宗時期,如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都是為修書而建。根據《唐兩京城坊考》,開元五年(717年),明堂改名為乾元殿,其東廊用於存放四部書,並因此得名乾元院;次年,該機構更名為麗正修書院(後來改為了集賢殿書院),“書院”這一名稱及機構形式由此確立,從而成為了後世書院制度的開端。
音樂皇帝
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