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賣國賊,這帽子扣的挺大的,約瑟夫.卡約離下臺不遠了。”
結合法國現在如今越來越激進的政治氛圍,唐寧直接給約瑟夫.卡約的政治生命做了死亡宣判。
“託尼,可以先接觸普恩加萊,克列孟梭,當然其他的激進派也可以接觸。
不過,不出意外的話,下一任總理就是從這些激進領?中誕生。”
法國一戰前左右,唐寧能想起來的出名的總理,也就普恩加萊和克列孟梭。
這兩個人,在法國高位上,几上幾下,像彈簧一樣。
“好的,陛下!”
在思慮了一會兒,唐寧對法國政壇的接觸又補充了一些。
“可以接觸一下奧爾良王室了,問問他們,願不願意接受納瓦拉國王的寶座。”
法國三個王位派系,波拿巴,波旁,奧爾良,其中波拿巴王室,本來因為拿破崙一世,威勢是最盛的,後來的拿破崙三世在復僻王座上的做的也不錯。
可是千不該萬不該,法國輸給了德國,法國的榮耀不是被老對手英國拿下,而是被以前的踏腳石普魯士反客為主。
對於法國,輸給英國是正常,可輸給德意志諸侯之一的普魯士,那就是絕大恥辱。
歷史上,德意志諸侯,除了領袖奧地利,其他諸侯從來就是被法國拿捏的小玩意兒。
之前普魯士贏了法國,那是普魯士趁著拿破輪戰爭,法國成全歐之敵,他靠抱團,抱英國俄國大腿才成為勝利者。
更恥辱的是,拿破崙三世還兵敗投降,也不知道跑回來,如果能跑出來,後面的巴黎公社之類的屁事,就有可能避免。
拿破崙三世就像李隆基,前半生光榮,後半身恥辱,波拿巴王室如今在法國王位競爭中並不強力。
波旁王室,作為法國老資本,老資格正統王室,本來在拿破崙三世下臺後,法國第三共和國建立之前是有機會重振旗鼓。
可惜攤上了亨利五世,亨利·夏爾·費迪南·馬裡·迪厄東內這個傢伙,為了一個破旗子,丟了國王位子。
1870年9月1日,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中的色當戰役戰敗後垮臺,保王黨在全國會議中成為多數派。奧爾良派也同意擁立亨利,希望亨利死後可以由他們所支援的奧爾良派繼承人巴黎伯爵路易·菲利普·阿爾貝·德·奧爾良(路易-菲利普的孫子)繼位。亨利獲得了正統派和奧爾良派的共同支援,復辟王國的希望大增。
然而,他堅持放棄三色旗國旗,恢復白色的百合花飾國旗,否則就不接受王位。一種在國旗中同時採用三色旗和百合花飾的妥協方案也被拒絕了。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曾經為此而嘆息:“只是為了那麼一塊破布!”
由於亨利的毫不妥協,臨時性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了,目的是等到亨利去世之後,由更崇尚自由的巴黎伯爵取代。但1883年亨利去世時,公眾輿論已從支援帝國轉向支援共和國政體,正驗證了總統阿道夫·梯也爾在第三共和國初建時所說的:“共和政體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我們的分化。”亨利因此被喬治·克列孟梭等共和派人士諷刺性地讚揚為“法國的喬治·華盛頓”,因為沒有他就沒有第三共和國。
享利死後,波旁王室正統性受到了動搖,很多人認為奧爾良的巴黎伯爵路易·菲利普·阿爾貝·德·奧爾良,擁有很大的法國正統性。
出現這種原因是,亨利死後,保王黨的王統發生混亂。
在亨利死前,亨利本人已同意法蘭西王室(而非波旁王室)的首領將是奧爾良派的首領,即巴黎伯爵。
這一點被很多正統派接受,在法律上也是預設的;唯一比這條王系更居長的是作為《烏德勒支和約》的條件之一已放棄王位繼承權的西班牙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