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籌備 曙光初顯
蘇逸和林悅瑤下定決心後,迅速展開行動。招聘團隊在各大專業平臺釋出招聘資訊,面向全球招募跨學科領域的頂尖人才。優厚的待遇和富有挑戰性的專案吸引了眾多優秀人才投遞簡歷。
面試室內,蘇逸和林悅瑤親自把關,與每一位候選人深入交流。他們不僅考察專業技能,更注重人才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
“您對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融合的前景有什麼獨特見解?”林悅瑤向一位生物學博士提問。
這位博士條理清晰地闡述:“我認為這將是醫學領域的重大變革,透過精準的演算法和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很多遺傳性疾病有望得到根治。”
蘇逸和林悅瑤對視一眼,滿意地點點頭。經過層層篩選,一支由不同領域精英組成的核心研發團隊初步組建完成。
與此同時,市場調研團隊也在緊鑼密鼓地工作。他們走訪各大醫院、科研機構,與醫生、患者進行深入溝通,收集大量一手資料。
“目前臨床上對於一些罕見病的治療手段有限,患者急需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如果你們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市場前景非常廣闊。”一位資深醫生說道。
根據調研結果,團隊明確了初期的研發方向——針對幾種常見且難以治癒的遺傳性疾病,開發基於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融合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然而,研發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不同學科背景的團隊成員在溝通和協作上出現了問題。人工智慧專家和生物學家對於技術實現路徑存在分歧,導致專案進度受阻。
“我們從演算法角度出發,認為應該先建立疾病模型,再進行針對性的基因編輯。”人工智慧專家堅持自己的觀點。
生物學家則反駁:“從生物學原理來講,必須先深入瞭解基因特性,才能更好地匹配演算法。”
蘇逸和林悅瑤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及時組織跨部門溝通會議。
“大家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專案成功,我們要相互理解、求同存異。不同學科的思維碰撞是好事,但不能因此耽誤進度。”蘇逸耐心地調解。
林悅瑤也補充道:“我們可以嘗試並行推進兩種方案,在實踐中對比最佳化,找到最佳結合點。”
在他們的協調下,團隊成員放下分歧,重新投入工作。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調整,研發終於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成功建立了一個針對特定遺傳性疾病的初步診斷模型。
“這個模型的準確率達到了80,雖然還有提升空間,但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研發團隊負責人興奮地向蘇逸和林悅瑤彙報。
聽到這個訊息,蘇逸和林悅瑤心中滿是欣慰。但他們知道,距離真正的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下來,他們需要與生物科技領域的權威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獲取更多的實驗資源和專業支援。
蘇逸親自帶隊,拜訪了多家知名機構。起初,一些機構對他們的專案持懷疑態度,擔心技術風險和合作的穩定性。
“我們公司在人工智慧領域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而且此次專案有著明確的市場需求和社會價值。希望貴機構能給我們一個合作的機會。”蘇逸誠懇地向一家大型生物科研機構的負責人介紹。
經過多次溝通和展示專案成果,終於有幾家機構被他們的誠意和實力打動,願意展開合作。
“與這些機構合作後,我們將獲得更先進的實驗裝置和豐富的樣本資源,這對專案的推進至關重要。”林悅瑤說道。
隨著合作的深入和研發的持續進行,專案逐漸步入正軌。公司內部也瀰漫著一股積極向上的氛圍,大家都對這個充滿潛力的新專案充滿期待。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順利的時候,之前在科技論壇上發出威脅的國際科技巨頭公司,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