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曲潔一醒,便立刻閃身爬出玉昆洞天,召回那些粒子機器人。
開始梳理分辨它們收集的資訊。
之所以要分辨,當然是因為曲潔也不能保證它們收集來的資訊,就絕對正確,所以還是得有一些自己的判斷力。
大聲密謀和散播出來的謠言。
與私下謀劃的準確性肯定不一樣。
如此又是一個多時辰後,曲潔才大概瞭解具體發生了些什麼,以及宛渠侯到底有沒有做那些惡,是不是冤枉的?
怎麼形容呢,這事牽扯還挺廣。
事情源頭也得追溯到十年前。
十年前,當初九歲就登基,由張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十二年的泰康帝,總算因為張太皇太后薨逝,成功得以親政。
上一個有類似經歷的還是漢武帝。
人親政後很快就建功立業。
但泰康帝顯然不是漢武帝,他要是有漢武帝那能力,也不至於出現後面一堆爛事兒,剛一親政,泰康帝就開始大肆提拔自己信任的人,比如說他的貼身太監王振,比如說逢迎拍馬溜鬚之人。
特別是隨著好幾位三朝老臣逐一去世,他更是變得愈加肆無忌憚,整個朝政在他以及他親信的治理下烏煙瘴氣。
其中又以被他稱為老師的大太監王振,最為飛揚跋扈,其惡行罄竹難書。
比如說,整個朝廷所有官員想要做事幹活都得給他送禮,想要升遷也都得給他送禮,送禮並且送禮數量足夠多的人事情就能辦成,官職也能升遷,沒送禮或者送禮數量少的,不合他心意的。
則是輕則貶職,重則下獄斬首。
官員見了他得跪拜行禮,不行禮的就會被他敵視,認為是不滿他之人,御史沒有拜他,被關押流放服役,大理寺少卿沒有拜他,也遭他暗暗記恨,在對方審到他乾兒子強搶民女案時,設計陷害,先定為死罪,後因為京城反對者眾多,差點引發百姓暴亂,才改為流放。
透過這些操作,王振是大力提拔那些溜鬚拍馬、諂媚逢迎之徒,殘酷地鎮壓那些反對自己專權和對自己不恭不敬之人,從而達到迅速結黨營私的目的。
使得朝堂上下大多都是自己的人。
而結果就是整個朝政烏煙瘴氣,只有願意卑躬屈膝,溜鬚拍馬,諂媚逢迎之輩才能夠留下來,正直清廉之人要麼被害,要麼被流放貶官,無立足之地。
泰康帝可能知道,也可能沒那麼清楚,但這人確實是他的人,也確實是他放縱出來的,要說他不擔責,可能嗎?
泰康十四年,也就是泰康帝登基十四年,親政兩年之計,再準確一點來講也就是八年前,王振剋扣了北蠻在茶馬互市當中應得的茶葉以及鹽鐵等物資。
引發北蠻互市官員的不滿。
然後他還因北蠻官員質問殺了人。
直接導致北蠻大怒,入關劫掠。
他們一朝在開國之初,雖然與北蠻那邊打了很久的仗,但從泰康帝的父親宣宗開始,雙方就進入了和平發展期。
雖說還存在一些邊境小衝突,但大的戰爭已經沒有了,彼此在邊境開通茶馬互市,北蠻用牛馬羊之類的牲畜,在茶馬互市當中交換他們稀缺的茶鹽鐵。
彼此互通有無,各取所需,買糧食之類也都能買到,除了鐵有所限制,其他的好東西都是不限量的,為了讓北蠻滿意,有錢換一些比較昂貴的東西,牛馬羊的價格都不低,正因如此,北蠻那邊才願意暫時維持和平,不入關搶劫。
可是王振,那是真的在朝堂當中囂張跋扈慣了,甭管什麼錢他都要撈,賑災銀他都得先截留一半,然後還以為北蠻跟朝廷當中的那些官員一樣好欺負。
直接扣了人家一半的貿易款。
也就是扣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