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番外】遊戲內的一些設定

議內容:會議上,關於十年計劃的內容進行了討論,有人想延續生命,透過對意識訊號模擬讓人不斷重生,即之後的意識晶片技術。

有人想改造自身,擺脫肉體凡胎的桎梏,即人體改造技術乃至構造體技術部分基礎;面對有限的資源,這次選擇必須慎重。

直到,多米尼克的副官帶著理論報告和建設方案來到世界政府會議議場,而這份方案的內容就是——真空零點能反應堆。

很明顯,特里爾德對這份計劃書有一定興趣,但作為第一任議長不能展示出對任一一方的偏袒。

方案討論:當與妮特提到十年工程時,妮特指出該計劃預計時間是二十年,而10年只夠完成驗證,而這項驗證是必須的。

如果成功,這將決定人類有沒有可能憑據目前的工藝水平製造出超光速殖民艦;如果失敗,那麼這項計劃中能實施的只有其下屬的“零點能工程”,可以每年提供約七千萬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但這對於該工程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相比於冷核聚變的能量獲取輸出形式,零點能能量的採集和·轉化將同時發生,可以直接輸出需要的能量形式。

如果一階段理論驗證可以完成,那麼新殖民艦的速度就可以達到十分之一光速,甚至在未來超越光速。

“超光速”一詞吸引了所有人詳細閱讀報告書。

報告書中提到要改造原本用於星艦生產改造的月球基地,如果驗證失敗,那麼十年的努力就會白費,同時會大大降低太空戰鬥群的規模(約佔70%)

聯合請願:所有議員都從“超光速”的狂熱中冷靜下來思考,而在猶豫時,妮特拿出了足以決定歷史的“請願書”——所有帶領人類走出“大低谷”的精英科學家的簽名。這份請願書的力量毋庸置疑,足以決定會議的最終結果。

二十年計劃在這場堪稱文明命運轉折點的會議上,人類親自選擇點燃火星。二十年計劃正式開始。

下一個二十年計劃,將以科學理事會提出的“伊甸計劃”為主題展開,願人類文明再創輝煌。

《二十年計劃》;

第一年。“伊甸計劃”下屬專案——“零點能工程”正式啟動,由科學理事會牽頭,擬在全球建立五座實驗性質的零點能反應堆,以從多方驗證反應堆的可靠性。

第二年。在以特里爾德為首的支持者的援助下,“伊甸計劃”的進度大大提升。同年,零點能反應堆建設選址完成,零點能引擎理論驗證開始。

第三年。零點能引擎完成理論驗證,利用零點能反應堆製造引擎在理論上成為可能。

同年,可搭載零點能引擎的原型艦——伊甸1型殖民艦開始在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城進行建造。

第四年。伊甸l型殖民艦完成艦體制造,為期一年的各項驗證開始。

第五年。伊甸計劃”取得重大突破,星際殖民艦——伊甸|型在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城完成第32代Km(空間環境模擬器)驗證,人類有了永久駐留太空以及超光速旅行的可能性。

同年,前星際航行工程——“東方計劃”併入“伊甸計劃”,人類的世紀目標正式從星際航行轉變為星際殖民。

同年,月球基地開啟改造工程,以便更好研製和組裝可搭載零點能引擎的第二代星際殖民艦——伊甸I型。

同年,各國轉交太空港與星艦使用權於世界政府。至此,世界政府掌握了全部陸海空天軍事力量的排程。星艦戰鬥群成立,並開始大範圍徵募太空軍。

第六年。月球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並額外增設零點能引擎試驗場。

第七年。特里爾德在世界政府常務會議上提出陸軍最佳化改革方案,即將部分兵員與裝備列為可僱傭專案,最後“陸軍僱傭法案”以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