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天子和宮城的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大周和前明一樣,勳貴在京城不得養家丁,擁有私人部曲。
哪怕是現在的趙國公,堪稱勳貴第一人,大周第一國公,也就是擁有不到二十個的家丁。
主要還是跟著老頭子在京營中奔走效力,說是家丁,也可以說是武官。
除此之外,沒有哪家勳貴和文武官員有家丁。
這裡的家丁是指的準武夫或者說就是武夫。
像賈家的那種奴僕是不算數的。
賴大賴二和李貴茗煙這種,有一萬人也不打緊的。
又不是軍隊。
賈芸的夥計們就不一樣了,訓練不停,如軍隊一般以軍法管束。
這就是一夥準武夫。
沒上過戰場,沒有披甲持兵,不會用弩弓。
但戰鬥力也遠強於平民百姓,不可小視。
好在賈芸看來也知趣。
大半派到城外,那就不打緊了。
京城中京營駐在城內的有十來萬人,駐在城外的十幾萬人。
三十萬大軍拱衛大周神京,而且多半是精銳中的精銳。
不至於怕幾百個小夥計。
三十萬京營,八十多萬邊鎮邊軍,近一百二十萬大軍構成了大周北方和西北防線。
遼東東虜,偽清殘餘。
正北草原,蒙元殘餘。
西北,葉爾羌加北虜,更亂更煩人。
名義上,大周的軍隊沒有前明多。
前明在九邊有百萬大軍,京營還號稱有五十萬。
加上山東,河南,北直隸等諸多衛所軍,北方就有近二百萬在冊軍人。
還有南方几個軍鎮和大量衛所,整個前明在末年時還有近三百萬大軍。
但真正能戰的寥寥無幾。
反正明朝末期的幾次大規模戰事,人數就沒有超過十四萬人的。
唯一例外是朱仙鎮之戰,因為是在內地,人數有十七萬人。
這就是極限。
一是調兵極限,二是後勤極限。
大周好歹還能出動三十萬人乃至更多。
因為前明是衛所制加軍鎮制,也就是府軍和募兵夾雜的辦法。
結果兩邊不討巧。
衛所廢了,邊軍也廢了。
大周就純粹是募兵制,沒有衛所軍。
這樣的代價就是一年七成以上的財政收入用來養兵,但前明軍費也極為龐大,還不如象大周這樣,純粹募兵。
最少還能保證動員能力和基本的戰鬥力。
就如眼下大周神京內外駐紮的精銳京營勁旅,戰鬥力和裝備都還是有保障的。
有幾十萬大軍在,其實也沒人真的覺得賈芸那幾百人是威脅。
只是防微杜漸。
越是對賈芸心存善意的,就越是巴不得賈芸更謹慎小心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