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賈芸的描述。
所有人眼中彷彿能看到更細緻的景像。
漠南的草原綠色。
漠北的大片黃沙戈壁。
然後從東到西。
萬里之遠,遊牧線和農耕線都是被區分的十分清楚。
從極西的天山山脈,到河西走廊,到陝北高原,晉北,一直到河北,大周神京。
漢文明沒有控制的區域就算了,能控制的,基本上都在農耕線內。
包括河西走廊,包括漢唐的西域都護府。
甚至在漢時,能控制現在的草原區域,呂布出生的五原郡就是後世的呼和浩特,現在也是屬於韃子游牧的地方。
失去這些地盤,不是後來的王朝沒用。
而是降水線南移了。
那些地方不再適合農耕。
只有少數地方,比如呼和浩特,是河套地區的北端,可以借大河之便,滋潤土地,所以還可小範圍農耕。
而到了陝北,晉北,河北。
分界越發明顯。
北邊的草原區域,南邊的漢人居處。
就是以降水線為分界線。
北邊的草原哪怕水草豐美,就是不適合農耕。
降水,對農耕太重要了。
古代不是現代,沒有大規模引水的能力。
就算是現代,長時間乾旱也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甚至絕收。
“有意思的是,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隔四五百年左右,降水帶會北移,同時草原和漁獵民族居住的區域會迎來豐沛的降水,導致這些遊牧和漁獵民族會迎來一次發展壯大期。而同時,南方的降水減少,氣溫極劇下降,被稱為小冰期。小冰期的時間段會維持幾十年到百年不等,同時也是農耕文明也就是漢文明的衰落期……”
到這裡,賈芸沒有細寫。
但有心人一眼就看的出來這裡頭藏著的微言大義!
漢家有傳言,五百年自有聖人出。
治亂五百年!
想想秦時的匈奴,崛起強盛貫穿整個春秋末至戰國,直至漢武帝多次出兵,也未徹底將其擊敗。
但詭異的是,到了東漢初期,並未有赫赫之功,匈奴卻輕易被滅了。
然後三國歸晉,未過幾年就大亂,一直亂到唐初。
草原上又興起突厥,與匈奴的崛起相隔近五百年。
突厥之後,大唐三百年,五代百年,到北宋近五百年左右時,又是契丹遼國崛起。
同時北宋衰落,一直到南宋又有蒙元崛起,直至滅漢家農耕文明。
元百年,到大明三百年,豈不又是一個治亂迴圈?
大明末期,一直到大周太祖,太宗年間。
仍是冰災旱澇不斷。
但到了景和年間,天氣突然就有極大的變化。
困擾明朝多年的災害突然沒有了。
如果沒有賈芸的文章和資料。
很多人一直是歸到王朝氣運上。
也有文官拍馬屁,說這是景和帝仁德感化上天,乃至風調雨順。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不是事實。
景和帝沒有那麼高明,身上也沒有能導致氣候變化的德性。
很多人會推到氣運上,賈芸的文章能叫他們明白沒什麼氣運,一切都是自然變化!
內地風調雨順,就是暴打外夷之時。
同時也是中原王朝強盛之時。
每當草原水草豐美時,就是漢家衰退之時……
而氣候的這種變化,就是小冰期。
一切的原因,來自氣候的變化。
降水帶的南下北移。
小冰期帶來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