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衰的原因。
甚至是好幾個王朝一直在衰落或是無法持久的原因。
而人口論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賈芸闡述了前明在內的諸多王朝,由治而亂的主要原因。
天時佔三成,人和佔兩成,人口居然佔五成!
人太多,矛盾便多,治理更難,耕地變少,收成變少,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沒有變化和提升之前,人口越多,壓力越大。
一次次的王朝顛覆,大體上就是和這三點有關。
所謂的政治人和,在賈芸提出的三點中,居然是最不重要的一點。
其實很多帝王都很普通,只是督促臣下做了一點應做的事。
如果是在王朝中後期,矛盾累積,人口增長,壓力增大的時候,這一類的帝王做的事毫無意義,也不會有任何效果。
王朝只會繼續積貧積弱。
徒勞無功的掙扎罷了。
而如果是王朝之初,天下初定,所謂戶口減半的時候……
稍微正常點的帝王都能成為一代名君。
所謂的天人感應,以仁德治國而天下大治,揭開面紗之後,真相就是如此。
“不要多禮了!”
隆正帝厲聲道:“欽天監,有結果嗎?”
此時隆正帝身旁是三位皇子,還有忠順王等幾位宗王。
所有人都是神色凝重,看向這幾個欽天監的官員。
“回奏陛下,似乎,似乎是有點道理。”
欽天監正移步向前,手中是抄錄的歷朝的天文記錄。
史料記錄,西周之前一直到春秋時期,中原曾有犀牛,大象。
不僅有,數量還很多。
當時的軍隊主要是披戴皮甲,原材料就是野牛和犀牛。
陝北曾經是原始森林。
到秦漢時,劇烈的天氣變化下,幾百年間,北方的大型野生動物幾乎滅絕。
這裡頭有人為因素,但更多的還是自然因素。
畢竟當時的人口數量不多,對野生動物很難做到徹底滅絕。
接下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北方氣候的記錄,與兩漢氣候記錄對比,也是證明了小冰期的存在。
北宋曾設司竹監,因為北方有大量竹林。
靖康時裁撤,因為野竹因為天寒而死光。
短短百年間,北宋初到末期,小冰期的發展導致氣候劇烈變化。
最後就是前明萬曆之後,一直到大周太宗年間。
氣候從極度惡劣,變成了逐漸風調雨順。
這種變化,在之前是被歸結到皇帝的仁政上。
或是虛無縹緲的氣運之上。
在看過賈芸的天時論之後,結合這些資料,各種細節都證明了小冰期之說的正確性。
謊言不會傷害人。
真相才是快刀。
隆正帝和宗王們都是面色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