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氏看的極為高興,兒子現在身家不菲,但還是愛吃自己做的小菜,令老母親心中欣慰。
飯後喝茶閒聊,午後賈芸到車間指點夥計排版印書,然後就到自己的密室中鑄成合金鉛字。
儲備鉛字只嫌少,不會嫌多……
常備字要有幾百上千才好,可以隨時撿用。
這個也不必急,慢慢來就好。
活字印刷法雖是在華夏開闢,但一直幾乎沒投入實用。
一是字只有兩種,只有泥字和銅字。
泥字大小不一,需要時時補臘以免歪斜,用上幾次,字範就破裂,需要補制。
銅字則太貴,根本備不起多個,實用性大減。
從宋人書籍到明清多部大部頭的書籍,比如永樂大典到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等大部頭,全部都用雕版。
到晚間,則是與夥計們一起在大廚房吃。
請來的廚娘手藝也不錯,大鍋菜做的也是滋味十足。
一般是用豬骨或羊棒骨,佐以豬肉或羊肉,用酸菜大鍋燉煮,煮到香氣撲鼻乃止。
飯則是二米飯,也就是糙米配精米,精米三,糙米七。
口感肯定不及白米飯,但勝在管飽。
不是賈芸給不起精米的錢……
升米恩,鬥米仇。
在這些夥計沒真正融入和有足夠的忠誠之前,待遇可以稍好,但不能太好。
循序漸進為佳。
比如這一餐肉吃過後,接下來三天都是鹹菜燉豆腐,或是豆乾,豆芽之類的便宜素菜。
吃幾天素的,再來次葷腥,效果反而更佳。
吃罷晚飯,幾十個小夥計們聚集在一起,由賈芸教他們識字。
幾十個夥計,識字的不到三人。
就算識字的,也只認得二三百個字,能勉強看懂一些賬單書信的簡單文字。
這還是其出身的宗族有教育意識,對蒙童進行了簡單的學前教育。
不做睜眼瞎罷了。
識字率相當感人,百分之五都沒有。
賈芸細想想也不奇怪。
以他的家境若不是賈家有族學,還有免費的紙筆供應,還有免費餐食,只怕卜氏也供不起他讀書識字。
這些夥計是一定要教的。
為什麼雕版流行,活字印書無法實際使用,主要原因也是和識字率低下有關。
心靈手巧的工匠都是從小學做活計,沒空讀書。
讀書小成的可以代筆寫書信,教書,也不可能去當工匠。
也沒那手藝。
所以對這些少年們的教育也是勢在必行。
另外,這原本也是賈芸增加自己的威望,夯實在少年們心中地位的辦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