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近中,巡視之旅結束。
朱常瀛回到自己的新窩,屏東王府。
王府面南背北,距海岸線十二里,一條筆直青磚官道自海港直通王府。
海港名大鵬灣,四面陸地,只有一條水道可通海。水道左右各有一座堡壘拱衛,一曰靖海,一曰伏波,各有6門32斤、8門16斤口徑城防炮面向外海,保大鵬灣固若金湯。
大鵬灣本是沒有的,潮漲時消失潮落時出現,海岸線狹長陸地被墊高加固才使得大鵬灣成為一處良港。可以說,大鵬灣是填海造出來的。
這裡既是瀛州海軍總部,也是屏東造船廠所在。
也因之如此,這座小城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膨脹。眾多官員、工匠、商人選擇在此地安家,因為王府就在這裡,日後此地將是瀛州,甚至整個南洋的統治中心。
海灣內,軍民分治,民用在西,軍用在東。
除裝卸碼頭,船隻泊位之外,有造船廠5家,一家王府直營,有船塢12,專門建造軍艦,四家為私人造船廠。
北塘馬氏,長樂吳氏,瀛州杜氏,瀛州李氏。
這四傢俬人造船廠每家都有5名以上股東,王府也入了份子,是為股東之一,但只拿紅利不參與經營。
其實,幾家船廠都是朱常瀛在有意扶植,工匠中有一半是從官營造船廠跳槽過去的。
按規定,私營造船廠可造500噸級以下各類船型,商船、遠海漁船、捕鯨船、甚至軍方定製都將是他們的業務。
但只有船沒有人才也沒有用,大明由於長期禁海,導致沿海捕撈業萎靡的可憐,大型漁船基本沒有,懂得遠海作業的漁民幾乎可以數得過來,同南洋一些小國都無法相比。
怎麼辦?就只能扶植!
年初,海軍、商行同時改制,海員服役期4年,商行水手服役期5年,便可以選擇退役,歸家之後幹什麼隨意。
朱常瀛很期待這些退役人員中能湧現出一部分人才,商人、探險家、漁業先鋒,甚至合法海盜!
一個國家的強弱可不是皇帝或者官員能夠撐起來的,而是全體國民啊。
理解了這一點,朱常瀛甩出去的銀子也就不那麼心疼了。比如王府就資助了5艘60噸級捕鯨船!
一鯨落萬物生,這個時候就不要考慮什麼動保了,不擇手段積累財富,能養活更多的人才是身為王者該乾的事。
從遠遠望見燈塔,朱常瀛就同萬長祚、袁可立等人滔滔不絕,絮叨不停的講述著。
腦子裡的這些想法並沒有什麼可隱瞞的,事實上,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志同道合的人永遠不夠多。
朱常瀛迫不及待的想要所有大明人意識到波瀾壯闊的大海之於人之於國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靠岸泊船,朱常瀛向迎接的官員揮了揮手,便鑽進豪華馬車。
一口氣視察7縣,每縣或一兩日,或日,著實有夠累的,累的不是身體而是腦子。
不知不覺間,袁可立看到如山戰艦不再震撼,乘坐這樣舒適豪華的四輪馬車也坦然受之,街上各色奇裝異服也淪為尋常。
這麼長時間的接觸,老頭兒對這位瀛王殿下自認也有相當瞭解。
說起來,這位瀛王絕對同勤儉治國、體恤民力這樣的傳統君王美德無緣。
吃喝住用極盡奢侈,工程營建好大喜功。
可容六輛馬車並行的官道啊,清一色鋪著長二尺寬一尺厚半尺的青磚,道路兩側路基花崗石居然雕刻著雲紋,排水溝渠隱藏在暗處,上鋪著一種稱之為‘水泥’所製作的板材,聽說為了加固,這種水泥板裡竟然埋有鐵網。
十二里的官道,這要花費多少銀子?
哦,官道兩側還植樹,一種從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