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治療
張小姐走進我的診所時,我注意到她的微胖體型和時尚的穿著。她穿著一件剪裁合身的深藍色連衣裙,搭配一雙高跟鞋,顯得既職業又不失女性魅力。然而,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焦慮和不安。
“張小姐,請坐。”我微笑著示意她坐在我對面的沙發上。
她坐下後,顯得有些侷促不安,雙手不停地擺弄著裙角。
“張小姐,你能告訴我是什麼讓你決定來尋求幫助的嗎?”我溫和地問道。
她深吸了一口氣,說道:“醫生,我……我控制不住自己的飲食。每次我感到壓力大或者情緒低落時,我就會不停地吃東西,直到感覺撐得難受。我知道這樣對身體不好,但我就是停不下來。”
我點點頭,表示理解。“這種行為持續多久了?”
“大概有兩年了。”她低聲回答。
“在這段時間裡,你有沒有嘗試過控制自己的飲食?”我繼續問道。
“試過很多次,但每次都失敗了。我甚至試過極端節食,但最後反而吃得更多。”她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絕望。
“張小姐,你提到在情緒低落或壓力大時會暴飲暴食。你能具體描述一下這些情緒嗎?”我試圖引導她深入探討。
她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工作壓力很大,我經常感到焦慮和不安。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被同事或上司否定。吃東西似乎能讓我暫時忘記這些煩惱。”
我點點頭,表示理解。“聽起來,食物成了你應對壓力和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你改變這種應對方式。你願意嘗試嗎?”
她猶豫了一下,然後點了點頭。“我願意試試。”
第二次治療
第二次見面時,張小姐看起來比上次稍微放鬆了一些。她穿著一件寬鬆的針織衫,顯得更加舒適。
“張小姐,上次我們談到你在情緒低落或壓力大時會暴飲暴食。今天,我想和你一起探討一下這些情緒背後的想法。”我說道。
她點點頭,表示同意。
“當你感到焦慮或不安時,你通常會有什麼樣的想法?”我問道。
她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道:“我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被否定。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這些想法會讓你感到更加焦慮和不安,對嗎?”我繼續引導。
“是的,我會感到非常沮喪,然後就會想吃東西。”她回答道。
“張小姐,這些想法可能並不完全符合現實。我們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來挑戰這些負面想法,並找到更健康的應對方式。”我解釋道。
她顯得有些困惑。“怎麼挑戰這些想法呢?”
“首先,我們可以記錄下這些負面想法,然後分析它們是否合理。例如,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時,我們可以看看是否有證據支援這個想法。”我說道。
她點點頭,表示理解。“我明白了,我會試著記錄下這些想法。”
第三次治療
第三次見面時,張小姐帶來了一本筆記本,上面記錄了她一週內的負面想法和暴飲暴食的情況。
“張小姐,你能分享一下你記錄的內容嗎?”我問道。
她翻開筆記本,開始讀道:“週一,我感到工作壓力很大,覺得自己不夠好,然後吃了很多零食。週二,我因為害怕被上司否定,感到非常焦慮,晚上吃了很多甜點。”
我點點頭,表示理解。“這些記錄很有幫助。現在,我們可以一起分析這些想法是否合理。例如,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時,你能找到證據支援這個想法嗎?”
她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道:“其實,我的工作表現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