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 提醒:“殿下寫得明白些就好了,不要咬文嚼字。”
李陽疑惑抬頭, “為何這樣?” “這份規劃是寫給百姓看的。表達越清晰,百姓就能更快理解。”
** 接著說道: “要讓他們覺得這是為自身利益考慮,不是增加徭役。”
經過思索後,李陽點頭表示理解:“確實是此理。” 將 ** 說說記下。“往後每年增建五成磨坊,以水力減輕繁複勞動並逐步減派各地徭役。”
說到徭役,話題變得微妙。減少勞役一直是皇上的禁地,因為有許多計劃需要大量人力。
李陽迅速平復內心波動,繼續道:“五年後大型水磨超過一萬座,小型十萬。糧食方面基本實現水能化;工業生產普及率也應如此。”
** 花時間定了保守目標。“一萬一萬個? ” 李陽停下記錄詢問。
“當然,我還有點保守了呢。” ** 果斷回答。“可是,這麼多數量,大臣們不會譁然嗎?”
“你說得沒錯。” ** 解釋資本的作用。“資本就是財富。商人求利,如果建一個水磨就能賺錢,麥子貴還是麵粉貴?誰更掙錢?”
李陽同意: “對。”
“所以建好之後,哪怕官府不準建,民間貴族也會自造水模牟取暴利。”
深思一會兒,李陽苦笑,開始按照所述記錄。“接下來講講鋼鐵廠。”
“第一年產量如何……到第五年底秦國鋼量應達二十萬噸,按十億斤計,好讓大眾明白數字。如需煤炭……就設年產一百萬噸吧,容易開採儲量豐富。”
每次提及具體資料時,李陽停住問,“太多了?”
“不礙事。” ** 不悅於頻繁打斷:“你還算什麼未來的 ** ?”
“微臣莽撞了……”
“放心,我會盡量減少誇張,但也得有信心。”
李陽心裡滿不是滋味——沒人希望願景不能實現,只是擔心世人會視若荒誕。
** 易位思考,“削減至十分之一好了。”
二人準備出門時侍者通報,馬車預備好,啟程何時。李陽邀請 ** :“先生可同去石礦檢視。”
“行吧。” ** 一口答應。
就這樣兩人踏上了考察旅途。路上隨行車隊,衛隊精銳跟隨。李陽趁機請教,“工業才是關鍵。”
** 微笑,“不用著急,等冬去春來,咸陽定會有翻天地變!”
“國庫中的物資只是一個引子,只要精心培育,定能開花結果,繁茂發展。”
“所謂春種一粒谷,秋收萬粒粟。”
趙明仍在嘗試讓李輝理解之前他並沒有誇大。
“假設第一年朝廷傾盡全力建造了兩百座水力磨坊,其中有二十座用來碾磨礦石、鍛打鐵器。”
“如此,金屬產量是否增加?”
李輝點點頭,“的確如此。”
“製造磨坊所需的齒輪和金屬部件,由於銅鐵產量提升,每年就能新增許多。”
“有了充足的材料,不僅能造斧鋸鑿,木材與石料的生產也會同步增長。”
趙明繼續問道,“這樣理解沒錯吧?”
“沒錯。”
李輝深思片刻,又點頭表示贊同。
“這就對了,生產力提高會讓物料供應越發充足。等到第二年,這些磨坊數量至少翻一番,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累積,形成指數級增長,遠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能描述。”
趙明長舒一口氣,在秦朝試圖向古人解釋工業化確實不容易。
“設想冬天捏個雪球從山坡上滾下,隨著滾動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