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於天地,食五穀雜糧,有的時候會因為一些原因而生病,以前的人們會尋找中醫問診,中醫之道,是符合天地之道的。
我們的中醫是貼合於天地之道的,觀察天地的執行,分析人體的規律,我們可以去了解,去學習,去傳承。
聽說過一個詞叫“棄醫從文”,這是為何呢?
當時的社會環境混亂動盪,民眾心靈蒙塵,需要救“心”,魯迅這才決然棄醫從文。
救“心”,指的是拯救民眾的精神和思想,我們的民族需要覺醒的靈魂。
其實,不論是從醫,還是從文,他都是在救人,救國,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在行醫。
醫是符合天地之道而行的,以文字為良藥,治癒民族的精神創傷;以思想為燈塔,指引國家的前進方向。
中醫,自古以來都是這樣。
學習中醫的知識與理論,在養生方面也大有裨益。
我們養生需要多學習理論概念,這些概念所涉及的方面頗廣,有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體質、情志等,學而時習之,自己做自己的老師。
除了理論與實踐,我們還需要結合第三個方面——常識部分,這一部分則需要我們尋找志同道合的摯友,一起養生,一起修行,在交流討論中互相分享。
良師益友,好的學習是不用拘泥於形式的。
走在操場亦可學,穿過樹蔭亦可開課。
古時候的聖人孔子是如何教書育人的?
那時的環境比較質樸簡單,學生拜師當行“束脩之禮”,一把芹菜,一塊乾肉,便是拜師禮了。
跟著老師開始學習,學生活常識,為人素養,學習對社會和個人有用的東西。
為什麼要給老師“送禮”呢?
這是學費嗎?
“束脩”,其實就是約束自己,體現自己的上進心。
“束脩”一方面有作為見面禮的含義,在物質相對匱乏的時代,它代表著學生對老師的敬重以及願意跟隨老師學習的誠意。
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部分類似於學費的功能,但又不完全等同於現代意義上的學費概念。
更有一種純樸的民俗風情和精神意義在其中。
學生行“束脩之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尊師重道之風。
在古代,孔子注重品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教授學生生活常識、為人處世之道以及對社會和個人有用的知識和技能。
學生自然也要有學生的“德”。
當然,今天的商業化有一定的原因,也有一定的需求性,我們應當理性看待,主動做我們自己的好學生。
孔子刪簡《春秋》,還析《周易》,功在千秋,他的“教化”“德”“仁”,我們要好好學習。
這些都是健康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思想,是我們精神紮根並茁壯成長的豐沃土壤。
要做一個健康的人,我們要注意上古先賢給我們留下來的叮囑和啟示。
什麼是健康?
一個人不生病就是健康嗎?
思想也要健康!
而思想的健康又會反作用於身體,這些都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是養生的應然之舉。
有一門學科叫《中華養生學》,聽說學習的孩子都突破修為了(驚呆表情)。
而學習嘛,自然要有一個方向,是求專好呢,還是應該廣博?
在學習中,求“專”可成專業之才,於特定領域深入鑽研能掌握精湛技能。
但僅求“專”易視野狹窄。
求“廣博”能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儲備,提高綜合素質與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