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上一章我們詳細闡述了一些與身體相關的知識,即如何判斷自身存在何種虛症,以及針對這些虛症如何進行相應的調節,還有怎樣選擇合適的食材。
這些內容都是圍繞著身體的物質層面展開的,但我們不能忽視另一個重要方面——情志。
情志對我們身體的影響不容小覷,它和我們的身體狀況息息相關。
每一種情志如果太過,都會對相應的器官造成損傷。
就拿“怒”來說,怒傷肝,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一直壓抑不發脾氣就是好的,長期的壓抑也會導致情志不暢,影響肝臟的疏洩功能。
“喜”,在適度的時候能讓人心神愉悅,但過度則會傷心。
人在狂喜的狀態下,可能會出現心跳加速、神志失常等情況,這就是因為過喜使心氣渙散。
“恐”對腎有著不良影響,過度的恐懼會耗傷腎氣。
當人處於極度恐懼中時,往往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等現象,這是因為腎司二便,腎氣受損而無法正常控制。
“思”則傷脾,過度思慮會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
比如有些人在長期思考過度的情況下,會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這是因為脾的運化功能受到了情志的干擾。
“悲”傷肺,長期沉浸在悲傷情緒中,會導致肺氣耗損,人會表現出氣短、咳嗽等症狀。
這裡面蘊含著五行的原理。
以怒傷肝為例,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
當人處於憤怒這種情志過度的狀態時,就如同自然界中木的生長失去了控制。
正常情況下,木的生長是有規律的,但怒氣過盛,就像狂風暴雨不斷衝擊樹木,使樹木生長環境被破壞,導致其原本的平衡被打破。
這裡用木來類比肝臟在人體中的狀態,憤怒會擾亂肝臟正常的生理功能。
比如影響肝臟的疏洩氣血等功能,使肝臟的氣血執行等出現紊亂,就像木的生態失衡一樣,進而引發一系列身體不適。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發脾氣就完全正確。
從五行生剋和情志與臟腑的關係來看,如果一味地壓抑憤怒,就如同強行抑制木的生長和舒展。
肝主疏洩,其功能之一就是調暢情志,若長期壓抑憤怒,肝臟的疏洩功能也無法正常發揮。
就像樹木被束縛,不能自由生長,氣血在肝臟中不能順暢流通。
這種壓抑的狀態會導致情志不暢,使肝臟的氣血執行逐漸變得凝滯,時間久了,同樣會引發肝臟相關的健康問題。
如肝鬱氣滯,可能會出現脅肋脹痛、胸悶不舒、情緒抑鬱等症狀。
所以保持適度的情緒表達和疏洩對於肝臟健康至關重要。
當然,我們也需要了解五行生剋的規律。
比如肺屬金,正常情況下金能克木。
但當木氣太盛時,金可能克不了木,反而木會反侮金,出現肺部相關的問題。
同理,相鄰的關係之間可能會出現相乘的情況。
比如木旺克土,當肝木過旺時,脾胃之土就容易受到剋制,從而影響脾胃功能。
而相隔的關係則可能出現相侮,這就是五行關係的玄妙之處。
一旦情志失衡,五行之間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原本的相剋關係也會變得複雜起來,誰克誰不再是固定不變的。
這就需要我們找到其中的思路,根據情志與身體器官的關係,以及五行生剋的規律,來調整我們的情志,維護身體的健康。
比如當我們察覺到自己怒氣太盛時,要意識到可能對肝臟和其他相關臟腑產生的影響。
怒傷肝,肝屬木,木氣過盛會打破五行平衡。
木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