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一個危機,也是一場考驗,更是加強民族融合,促進大一統的機會。
當然,如果可以,陸誠也不願意面臨這些天災。
畢竟,就算是陸誠準備的再充分,在天災面前,人力也顯得太過單薄。
即便是到了科技發達的後世,天災也總會帶來莫大的損失。
永昌七年,春季剛過,旱情就已經露出苗頭,連續兩個多月滴雨未下,地裡的莊稼都已枯萎,各地的河流水位急劇下降,有些小河甚至直接乾枯。
陸誠發現不對,一面開始賑災,一面親臨中原等地,勸說各地的百姓暫時離開,前往南方避難。
有些眷戀故土,不願離去的,陸誠也派遣士兵,強行帶他們離開。
同時,陸誠也走遍各地,查訪民情。
得益於朝廷應對及時,百姓及時遷移,並沒有因為旱災造成多少傷亡。
到了秋季,中原又發生蝗災。
在百姓遷移之後,陸誠也一直派人關注著中原等地。在發現蝗災的第一時間,陸誠就下令讓軍隊用火攻消滅蝗蟲,從南方各地調來雞鴨,帶來青蛙,捕捉蝗蟲。
同時,在蝗蟲爆發的周圍區域放火,燒出大量的隔離帶,儘可能的把蝗災控制住。
對於發生過蝗災的區域,也同樣在地面撒上甘草燒一遍,燒掉地下的蟲卵之類的。
,!
之後的數年時間,中原大地相繼爆發了多次災難,朝廷都是積極應對,盡最大可能減少百姓傷亡。
雖然年年有天災,但陸誠與朝廷的積極應對,也讓天下百姓都看到了當今皇帝是如何的勤政愛民,當今朝廷是如何的負責任。
每一次天災,陸誠都會讓華夏時報詳細報道救災的過程,報道陸誠親臨一線救災的經過,並把這些訊息傳遞到華夏的每一個角落。
一場場天災過去,朝廷的威望與日俱增,陸誠更是被華夏億萬百姓奉為聖賢,古之聖君明主莫能比擬。
每當遇到天災,只要華夏的軍人到了,陸誠這個皇帝到了,百姓就不慌了,不怕了。
到了後來,民間百姓但凡聽聞有人敢說當今皇帝一句壞話,必群起而攻之。
在應對一場場天災的過程中,朝廷也積累了豐富的抗災救災經驗,到了後來,百姓因為天災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增長也是越來越快。
在對抗天災的同時,華夏帝國對外擴張的道路也是從未停止。
到了永昌二十六年之時,各種天災終於停歇,華夏的大軍也已經先後攻佔了整個亞歐大陸,整個澳洲、南北美洲,以及非洲的大部分割槽域。
除去一些人類暫時還不適合生存居住的原始森林,懸崖峭壁南北兩極之類的地方,華夏的國旗基本是插遍了整個世界。
當然,區域性區域還存在一些抵抗,但大勢已成,華夏帝國已經是一個日不落帝國了。
五十五歲這一年,陸誠總算是可以自稱一聲“球長”了。
與此同時,亞洲區域內華夏最初的本土之上,橫貫東西、貫通南北的鐵路也終於修成。
陸誠沒事的時候,也會搭乘火車,去四處看看自己打下的地盤。
由於眼前佔領的地盤兒太多,而人口還遠遠達不到,陸誠索性直接下令,在本土西北地區進行退耕還林,治理沙漠。
這些年來,陸誠在後宮沒少寵幸女人,兒子、女兒加起來也生了八九十個。
如今,最早的那些兒子,也已經成年了。
大兒子陸君弘被派去統治歐洲,二兒子陸君毅被派去了北美,三兒子不想外出,留在京城享福。
四兒子是周妙玄生的,被派去了澳洲,主持移民發展澳洲的事宜。
其餘的兒子們,成年的去了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