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帝國衰落的時間線驚人地與唐朝及其氣候波動的時間重合。
或許溫度不足以成為王朝興衰的關鍵因素,但其確實對王望建立與消亡有所影響。
原因相當明顯:
全球普遍低溫,降雨量下降,糧食產量受限,剩餘的土地供給的人口卻日益增多,這導致矛盾愈發突出。
為緩解這種危機,衝突變得不可避免。
氣溫越寒冷,產量越少,社會衝突就越劇烈,國家也隨之變得更加不穩定。
因此,更多的戰爭接踵而至。
看起來,保持全球溫度在一個適宜範圍內,就能孕育出空前盛世。
但這巨大的犧牲與潛在後果並非秦天所能輕易承受。
所以,他選擇了一個更直接,且能流傳長遠的方法。
歸根結底,氣溫的下降直接導致水資源減少和糧食作物減產。
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是提升水利設施,保障水源;二是發展農業科技,增加糧食產量。
實質上,這兩種解決方案都可以化為一個核心需求:高產耐旱作物。
更為先進的農業技術也能有效解決糧食產量不足的困境。
明清時期,六百年間,氣溫長期處在低位,特別是晚明朝還經歷了小冰河時期的劇變,溫度降到了有史以來最低。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明清時期的糧食供應仍能養活遠超當前的人口。
尤其是清代中晚期引入各種高產作物後,中國的整體人口達到了歷史性的峰值。
那是現今這個時代幾乎難以想象的人口規模。
想要普救蒼生最有效且簡便的法門,就是將後世將要出現的高產作物提前引入這個世界。
玉米和紅薯起源於美洲,對於擁有秦天實力者而言,無論這片土地有多麼廣闊,都猶如眨眼即至。
秦天雖不懂農作技藝,但對於修煉之道與天地法則頗有所識。
透過對後世那些高產量作物結果的研究,他輕易地發現了它們的初始形態。
農作物並非瞬間繁茂,而是由千千萬代人類逐步馴化的結果。
譬如我們現在吃的麵粉作物小麥,數千年前與路邊的雜草相差無幾。
所以秦天此刻尋到的這些作物自然也無法立即展現出後世的高產量水平。
然而,這並無妨礙。
只需藉助五行奧妙催動生長,促使它們在瞬息間結出果實,挑選符合要求的種子儲存下來,再重複這個過程。
這樣的輪迴不止,只要有足夠的迭代次數,秦天所需的種子很快就能獲取到。
山川之間流逝的時光,未覺時歲已遠。
身在赤壁,秦天利用法力對種子進行精細篩選,外界的時間卻是如箭一般飛逝。
......
撤離長坂坡後,諸葛亮明白當前的戰略關鍵在於說服孫權加盟。
他的計策皆建立在聯盟孫權的基礎之上。
倘若孫權因懼意而不戰而降,再多計謀也將成為空談。
因此,他們甫一站穩就立刻派出使者去遊說孫權。
孫權則在這過程中持續動搖不定。
如今曹操作為強敵來犯,孫權內心忐忑。
更何況劉備實力虛弱,要說服他和劉備聯盟絕非易事。
孫權並非愚蠢之人,目前與曹操之間或許還有迴旋餘地,畢竟曹操作為一方霸主,不一定馬上挑起大 。
但若是與劉備聯盟,就意味著直面與曹操徹底對決。
到時候就沒有和平調解的餘地。
如果選擇忽略曹操,或許仍有可能打動曹操,使他在佔據蜀地後不再北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