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晦澀不明,預兆非吉。\"諸葛亮惋惜,痛惜自己報效國家無門。
倘若有機會,定會施展抱負,解救萬民於水深火熱。
念及此,他不禁輕輕嘆氣。
以諸葛亮之才,自信有能力自薦而不被人輕易輕視。
然而,在世,竟尋不出一個他認可的英主。
無論是董卓、張角這等亂世梟雄,還是軍閥或農民 首領,皆無法匹配他的理念與志向。
就連當下的曹操,諸葛亮也頗為鄙夷,他視為野心勃勃之人,非正道。
江東的孫吳看似人才濟濟,但諸葛亮早已洞察其不足,不僅實力單薄,後繼乏人。
正是因此,他對投靠孫吳始終有所保留,因為他認為對方本質上與曹操相似,缺乏承擔大義的格局。
至於這個世界的合適人選,或許諸葛亮心中已經有了候選人,但他仍在思考:何時才是出山的時候?
今夜觀測天象,星象詭異,可能預示著一場天下動盪。
諸葛亮決定,若再無機會,只好打破常規地自薦了。\"不能再拖延了!”他對自己宣告。
諸葛亮忽然急收手中的羽毛扇,顯示出他已然有了離開隱居的姿態。
今晚發現此異常天文現象的人並不只諸葛亮,只要是通曉星象預測的人,或多或少都察覺到了其不同尋常。
像郭嘉、魯肅、賈詡、荀彧這樣的人物,無人不對天地之異變感到敏感。
有的人流露出隱約的不安神色。
然而同時,也有一些人無視常規,狂妄至極,堅持對抗天命,試圖顛覆命運安排。
像曹操、孫權這樣的梟雄則曲解此現象,視作自我崛起的象徵,大肆張揚其言。
“天意加身,這就是天意庇佑!”曹操大笑出聲。
掌控皇帝,令諸侯臣服的他,既具備道義上的優勢,又是實際勢力最強的一方!
之前他迎奉流浪的漢獻帝到許昌,以朝廷之名征討各方勢力。
多年征戰南北方,相繼擊潰袁術、 呂布、使張繡歸降,追討劉備。
短短數載,曹操的力量就擴充套件至兗、豫、徐三州以及一部分司隸和雍州的中原地區。
人們常說,誰得中原,便是奪得半個天下,而此刻曹操離真正的中原掌握已是觸手可及。
此後在許攸提議下,他親率大軍焚燒了袁紹的糧草,官渡之戰中以弱勝強,大敗河北雄強割據者袁紹。
接著幾年間,曹操連續蕩平袁紹的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進一步穩固根基。
白狼山之戰,曹操派遣張遼領軍先鋒部隊痛擊烏桓,斬首蹋頓,從此遼東已近在咫尺。
他未曾放過這一良機,很快將遼東完全平定,北方一統指日可待。
這時,曹操自以為完成天下統一大業的一半程序。
理由再簡單不過,從古至今,不論哪個時期,南伐總比北進簡單太多了。
這其中的因素繁複,實質來說,最重要的是糧食供應。
對比南北差異,明顯南方富裕得多,無論在糧食生產還是經貿方面都佔有顯著優勢。
按理,南邊財力雄厚應使北伐顯得更為容易才是。
但實際上不然,古代交通受限使得北伐面臨截然不同的難題。
運輸路線遠,糧草補給難以及時,會給經濟帶來巨大壓力。
相比之下,南征則輕鬆許多,拿下一座座富有城市,即可迅速補充軍隊的消耗。
佔據一時,這些繁華之地就能成為下一個征伐的新起點。
而北伐則很難實現這樣的持續收穫。
攻打北方,守方通常實行堅壁清野,使得敵人供給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