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3章 循禮者未足多是

永福宮內,皇帝聽了岑思卿的一番話,表情嚴肅而凝重。

一旁的袁福和岑思卿,皆因皇帝的沉默而不敢輕舉妄動。但忽然間,皇帝卻一拍大腿,然後對岑思卿說道:“你說的,有道理。”

聽到皇帝的這句話,岑思卿和袁福皆鬆了一口氣。

雖然,徵收粟稅自嶽國開國便有之,但皇帝心中也清楚,從前農耕時代徵收粟稅的方式方法,隨著國家的發展和商業的興起,如今早已不適用了。不僅如此,現有的粟稅徵收制度,只會加大百姓之間的貧富差距,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

皇帝也深知這一問題。旱災引發的暴動在西北地區並非首次發生,他對此也早有預料。然而,皇帝沒有想到,這一次的暴動竟然會越演越烈,甚至連當地官員都難以鎮壓。這不僅令皇帝感到震驚,也讓他深切意識到,現行的稅收政策已經無法滿足百姓的需求,反而成為了社會動盪的導火索。

“但要改革粟稅,絕非易事。”皇帝又嘆息道。

岑思卿聽到皇帝同意了自己的提議,一時激動,忘我說道:“路雖難,行則將至。只要父皇願意,此改革定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語畢,才忽覺自己有些失態,又立刻收斂了許多。

皇帝見岑思卿如此,不禁大笑一聲,欣慰讚許道:“好!晏王諫言有功,朕必須賞賜。”

皇帝話音剛落,岑思卿立即起身行禮:“兒臣此話,皆是為國為民,不為求賞。還請父皇收回旨意,不然思卿惶恐難安。”

皇帝看著岑思卿,點頭道:“罷了,朕也不想令你為難。既然如此,你以為應該如何改這個粟稅?又應該如何推行改革?”

岑思卿恭敬答道:“改革粟稅,絕不可草率行事。還需待兒臣回清秋閣,翻閱過往記錄和各地區徵稅情況,再與清秋閣眾人商討,集思廣益,才可給予答覆,還請父皇見諒。”

皇帝聽到岑思卿如此謹慎,深感心安。

於是,岑思卿又將如何推行改革的想法,告知了皇帝:“至於推行新稅法,兒臣以為,應當從西北之地旁邊的地區先開始。”

皇帝沉思,然後也同意地說道:“江南一帶自古以農業為主,若是改革,亦需要緩慢有序地進行,否則太過冒險。朕也同意,先從一部分地區開始執行,稍見成效之後,再以推廣。”然而,又疑惑地問道:“但,為何是西北附近一帶,而不是現在在鬧事的西北之地呢?”

岑思卿從容微笑,解答道:“如果先從西北開始改革粟稅、施以惠利,便相當於昭告天下,以後遇事不利只需鬧事起義,便可解決問題。如此,天下也將大亂。不如先從受災輕微,但是沒有鬧事的地區開始執行。”見皇帝一邊聽著,一邊徐徐點頭,岑思卿繼續道:“這樣,一可令鬧事之地的百姓知道,鬧,無用;二亦可讓他們知道,朝廷已經有了應對政策,他們沒有再繼續鬧下去的必要了,唯有息事才可安生。”

皇帝聽言,不禁再次露出笑容。然而,岑思卿的話,這才道出了一半而已。

“父皇,此乃對內之策。”岑思卿對皇帝說道:“若想長治久安,除了解內憂,還必須除外患。”

皇帝饒有興趣地注視著岑思卿,允許道:“那你且再說說,這除外患,是何之法?”

此時,岑思卿雙眼炯炯有神,侃侃而談道:“自古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餘,大者宜為下。我嶽國向來謙和,自開國以來便主動與各國交好,或和親、或互通惠利,均為典範。”

皇帝覺得岑思卿說的在理,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只可惜,歷朝歷代和親,和的是皇室貴族之親,互通惠利,通的亦是君王之利,各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