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阿道夫和米勒蘭商議之後,他們都覺得應該要奪回地中海的控制權,不然的話,他們在歐洲的情況,將會非常的困難。
而在沒有海軍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還是要控制北非。
只要能夠將整個北非拿下,那麼就可以沿著北非的海岸線,修建機場,加強南地中海的制空權,進而阻擋約翰帝國的艦隊透過地中海。
而此時,在北非地區,漢斯帝國沒有地盤,高盧帝國在北非有一個法屬西非,而義大利王國有一個利比亞。
但是隻有這些,還不夠!法屬西非的西面還有約翰帝國的地盤,同樣的,在意屬利比亞的東面,同樣也有約翰人的地盤。
而這個地盤,就是埃及。同樣,蘇伊士也被約翰帝國從屬的埃及控制著。
並且由於之前他們的重心是放在了歐洲,導致現在他們在北非有地盤,可是駐軍卻比較少。
整個法屬西非,高盧帝國只擁有15駐軍,而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也只有8萬。
米勒蘭和阿道夫商議,既然是想要徹底控制北非,那不如趁機奪下約翰帝國的蘇伊士運河。
用阿道夫的原話就是,既然要打,那不如直接大幹一場。
於是,在阿道夫和米勒蘭的商議下,高盧帝國第一批出兵50萬,漢斯帝國出兵30萬,義大利出兵60萬進入到了北非,準備將整個北非都奪過來。
發現沒,這一次北非之戰出兵人數最少的,反而是漢斯帝國。
這就是一個好隊友的作用,而不像原時空那樣,漢斯帝國一帶二。
有了高盧帝國的加入,可以讓漢斯帝國將重心放在歐洲。
而高盧帝國只需要防備自己國內的海岸線,所以沒有那麼多作戰任務,這才讓高盧帝國擁有可以抽調那麼多士兵,進入到北非。
同樣的,在東線戰場,高盧帝國也派遣了一支人數不算少的大軍,支援漢斯帝國抵擋布派共和國。
而這支被派往東線的高盧軍人數,也有40萬。
在三國之中,任務最輕鬆的義大利,則是承擔起了北非戰場的物資援助,和60萬地面部隊。
在這樣的安排下,兩國聯合進攻萊茵蘭共和國的兵力依舊保持在44個師,總人數在80萬左右。
東線戰場由於需要抵擋布派共和國的鋼鐵洪流。漢斯帝國,保加利亞,奧地利三國,再加上高盧帝國的支援,和少數義大利軍隊,人數更是高達450萬人,共有250個師。
而北非則有78個師,140萬的總兵力。
相對應的,布派共和國進攻漢斯帝國的兵力達到了312個師,500萬人。
同時,在聖彼得堡方向,由於需要抵擋芬蘭王國,布派共和國也投入了20個師,32萬人。
在北非,主要以約翰帝國和米利堅組成的協約國聯軍,為了守住南地中海航線和蘇伊士運河。
兩國也投入100個師,共計160萬人的大軍抵擋。
可以說從這一刻開始,歐洲戰場的戰爭,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同盟國和協約國都開始拼命了。
幾個戰場,雙方參戰人數,已經達到了千萬人的規模。
看到這一幕,最開心的當屬林逸。
因為他知道,隨著歐洲幾大戰場一開打,那麼他們對於東亞的關注度就會減少很多。
而且,等到這一場戰爭打完,雙方也會進入到一個疲軟期,這個時候,就是大夏開始發力的時候。
大夏的實力,全面碾壓櫻花國,可是從5月份開戰,到現在,大夏連櫻花國本土都沒有登上去,這就說明一個問題了。
大夏是沒有實力登陸櫻花國本土嗎?
當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