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八這天下午,郭可陽在釣魚臺軍營觀看近衛師士兵學習寫字。
起初盧象升、孫傳庭也沒有什麼教材,剛開始幾次教寫字,都是想到什麼便教什麼。
上次皇帝要求近衛師中每個士兵都要先會寫名字,便對人員進行了調整,基本達到了每個班都有一到兩名識字計程車兵,讓會寫字的教其他不會的。
這些所謂的會寫字計程車兵,其實文化程度也極為有限,識字多的也就會寫幾百個字,少的也就幾十個,但是好在有勝於無。
後來孫傳庭想到,之前皇帝招收燕山講武堂新生布告裡的內容,要求會背寫《千字文》。覺得這是個好主意。
《千字文》是蒙學學字的啟蒙教材,全篇一千個常用字,既押韻又好記。便去城裡買了一千多本《千字文》,全師上下人手一本,每次逢三逢八的習字日,便以千字文進行教學。
教材的問題算是解決了。但是十月初三那天練字的時候,郭可陽發現士兵們沒有紙和筆,練習的時候都是以班為單位在校場上單位蹲成一圈,用樹枝在地上划著練習。
紙的問題好解決,但是筆的話,如果用毛筆,對於士兵來說是真的非常不便,還需要用硯臺蘸水磨墨,好不費勁。
於是靈機一動,想到後世的鉛筆,要是有這玩意兒就好了,既便於書寫又便於攜帶。
而且鉛筆也不是什麼技術複雜的玩意兒。就是石墨加上黏土混合均勻,做成細條狀,再用木條刻槽夾住墨棒,用膠粘合上即可。甚至可以直接用紙,將墨棒緊密的捲成合適的粗細即可。如果沒有石墨,用寫字的煙墨也可以替代。
於是便令人叫來御用監掌印太監和木匠匠頭。將製作鉛筆之法告知他們,命御用監試做鉛筆。
至於墨與黏土的比例,郭可陽哪裡知道,讓他們自己去試驗去吧。越快越好,最好初八之前能做出來一批,價格還不能太貴。
於是初八下午,近衛師計程車兵們便用上了鉛筆寫字,再也不用在地上用樹枝練字了。
“此物莫不就是古時書中所說的鉛筆?”孫傳庭拿著手中的鉛筆一邊研究一邊說道。
“哦?古時也有鉛筆嗎?”郭可陽奇怪道,這個還真沒聽說過。
“非也!陛下,傳庭所說古書中記載的鉛筆,與陛下的鉛筆完全不是同一物品。古代的鉛筆就真是一根鉛條而已,因為鉛條在紙上書寫可以留下字跡,所以才叫做鉛筆。”
“陛下所做的鉛筆,乃是用墨混合黏土製成,與古時鉛筆完全不同,書寫在紙上比古時的鉛筆清晰的多。”
聽盧象升解釋了半天,郭可陽才明白,原來明代以前便有鉛筆一物用來書寫。
東漢的《東觀漢記》裡曹褒“寢則懷鉛筆,行則誦讀書”。南朝梁國文學家任昉在《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子宰碑表》中有“人蓄油素,家懷鉛筆”的描述。
唐代韓愈的“老懶無鬥心,久不事鉛槧”(《送無本師歸范陽》);駱賓王的“懷鉛慚後進,投筆願前驅”(《久戍邊城有懷京邑》)
宋代文學家宋祁的“鉛筆用多毛禿落,鬢髯愁罷雪紛垂”(《自訟》)。
這些書或者詩句文章裡都有鉛筆一物,只不過古人使用的“鉛筆”與現代人使用的“鉛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古人所指的鉛筆,乃是以金屬鉛為筆芯的筆,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用鉛製作的筆。
聽盧象升、孫傳庭二人,你一言我一語在那裡引經據典,郭可陽也插不上話,心裡卻對二人欽佩不已。這兩個科班進士出身的傢伙,可真是博學多才啊!
與他倆相比,自己就顯得才疏學淺、孤陋寡聞了。這要是能帶他倆穿越回現代,這倆人還不輕輕鬆鬆弄個大學文史類的教授噹噹。
“嗯,此物甚好,書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