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李邦華,郭可陽又接見了新任工部侍郎畢懋康。
畢懋康年齡比李邦華還要長几歲,南直隸歙縣人(今安徽歙縣,明朝時沒有安徽省和江蘇省,兩地統稱南直隸,由南京六部直管)。
郭可陽瞭解畢懋康,是因為此人是明末武器專家。郭可陽讀軍校時學步兵專業,曾對輕武器歷史感興趣。在課餘時間查閱過許多資料,才知道了畢懋康的大名。
畢懋康在天啟四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鄖陽,後遭魏忠賢排擠,被罷官。
在崇禎年間撰寫並出版了《軍器圖說》一書,在書中首次介紹了自生火銃(就是燧發槍)。將鳥銃用火繩點火的裝置改進為用燧石發火裝置,從而克服了火繩點火怕風雨的弱點,並且提高了射擊速度。只是當時朝廷沒有意識到這一跨時代革新的重要性,並未得到大量普及。
行禮後,命內侍給畢懋康賜座。
“朕聽說畢卿不但文章做得好,還對經世致用之學頗有研究?”
“陛下謬讚了。臣自幼除了研讀科舉文章,亦喜歡讀寫雜書,是以對民間制器之術及水利百工皆有所瞭解。”
原來畢懋康出身書香門第,家道殷實。自幼便博覽群書,見識廣博。
“朕起復畢卿出任工部侍郎一職,只為一事。”說罷郭可陽便令內侍取一隻魯密銃過來。因為下午要接見畢懋康探討燧發槍一事,郭可陽提前令人去安民廠取來了一支魯密銃。
“畢卿你看。”郭可陽將畢懋康召至近前,手持魯密銃給他看。
“這是魯密銃,是我大明火銃中威力最大的,畢卿可認得?”
“臣曾見過此銃。臣記得是在萬曆二十六年由趙士禎根據西洋火銃改制而成。彼時臣剛中進士,官授中書舍人。臣平時酷愛制器之術,曾去看過。趙先生還著有《神器譜》、《神器雜說》等火器製造之書,臣也曾研讀過。”
“對,就是趙士禎所制之魯密銃。沒想到畢卿還讀過趙士禎的著作,朕這下算是找對人了!”
“畢卿你看,這魯密銃雖然犀利,但是朕覺得銃管過長,衝孔稍小,在戰場上如遇建奴重甲兵,則破甲威力還是不夠大。朕已令兵仗局及安民廠加以改進。”
“朕需要畢卿主持改進的乃是另外兩處。”
“一是此銃用火繩點火,需要常備火種引火,且火繩很長不方便操作,還懼怕風雨。朕想將火繩引火改為用燧石發火,這樣不但克服了火繩的缺點,還能提高射速。”
“二是改進引火藥鍋蓋,現在魯密銃的引火藥鍋蓋要在發射前手動開啟。這樣不但麻煩,而且在擊發前如果有大風則引藥極易被吹飛,導致無法點火。”
“朕想讓畢卿設計一個聯動裝置解決這兩個問題,在擊發時,燧石撞擊砧鐵,同時引火藥鍋蓋聯動開啟。這樣即便有大風一樣不影響射擊。”
郭可陽滔滔不絕在魯密銃上面邊比劃邊講。一會兒又怕畢懋康理解的不清楚,便命人拿來紙筆,在紙上將後世燧發槍的樣貌畫出來,給畢懋康講解擊發原理和外部構件的設定。
但是郭可陽也只是知道後世燧發槍的外形及發火原理,對於內部槍機是如何聯動的,其實一無所知。他只能將自己知道的所有要點和需求講出來,至於如何實現,都要靠畢懋康和工匠們去研究解決。
畢懋康也聽得津津有味,士大夫普遍對制器之術不感興趣,認為那些都是末技,不登大雅之堂的。沒想到皇帝竟對此種關節如此瞭解,也正對畢懋康的胃口。
“畢愛卿可有信心幫朕解決此難題?”郭可陽講完,轉頭看向正聽得入神的畢懋康問道。
“陛下方才講解甚為細緻,臣在心裡已有了大概的勾畫。稍加時日調製試驗,一定能夠實現陛下所說。倘若成功,則我大明不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