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底,正是仲春時節,張家口北面的草原上,積雪已經融化殆盡。
寒冷的冬天終於過去,萬物復甦的春天來臨了。
小草也紛紛從泥土中探出尖來,享受著陽光和水分的滋養。
在這生機勃勃的春天,草原上的牧民卻經歷著一年中最難熬的一段日子。
過冬的儲備已經消耗殆盡,牛羊過一個冬天也被凍死不少,活著的也都是膘輕體弱。
而此時草原上的牧草才剛剛發芽,牲畜也無法啃食,只有度過了春天才能恢復元氣。
這個時候蒙古牧民們生計艱難,通常有兩個選擇,要麼南下去富饒的漢人那裡劫掠,要麼就是透過與商隊的貿易換取糧食、鹽和茶葉等生活必需物資。
但是春天去劫掠不是個好時機。
首先馬匹不夠肥壯,耐不起長途的遠征。
其次,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正是牛羊等牲畜交配的季節,在此時外出劫掠,不能留下足夠的人手照顧牲畜,那就好比南方的漢人耽誤了農事,接下來的一年都是要餓肚子的。
因此春天南下劫掠絕對不是一筆好買賣,草原上的牧民們更願意在此時選擇與商隊進行貿易,來換取生活必需品。
有需求就有交易。
張家口城內範永鬥、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這八大商家此時也都忙碌起來。
商號的夥計們往來於倉庫和貨場,從庫房中將年前就收購好的大批糧食、茶葉、鹽等生活物資裝載到駱駝和馬背上。
此時草原上冰雪初融土地還很鬆軟,想要運送貨物到草原上貿易,大車是不行的,因為容易陷進泥土裡,反倒是直接用駱駝和馬匹託運方便的多。
一頭駱駝能馱400斤的貨物,一匹蒙古馬也能背個200多斤。
大小掌櫃們則忙於記錄出庫,清查庫房。
八大商家這次出動的馬和駱駝,少的有三百餘匹,多的有六七百匹。而負責牽頭的範永鬥范家,竟出動了近千匹馬和駱駝。
很明顯,一場大的貿易活動即將開始了。
張家口堡始建於大明宣德四年,嘉靖年間又進行擴建,萬曆二年對土牆包磚,城周長四里,高三丈五尺。
張家口堡起初只是長城沿線的一個普通邊堡,出了城往北五里就是長城邊牆,邊牆外面便是草原。
隆慶五年,大明與俺答汗達成協議,重開互市,史稱“隆慶和議”。張家口堡被選為馬市之一,由此而興盛起來。
明代的馬市分“大市”和“小市”兩種。
“大市”每年開一次,參與互市的主要是草原上的部落首領和貴族,交易規模巨大。
“小市”則每月一次,主要是零散的少數牧民前來交易。
張家口的馬市屬於大市。
到萬曆年間,張家口就已經相當繁榮了。這裡商貨雲集,車馬駱駝到處都是,甚至很多江南地區的商品在此處也有銷售,錢莊、酒肆、各種商號充斥其間。
因為張家口堡城與長城邊牆之間還有五里的距離,不太方便互市交易。萬曆四十一年,在長城邊牆上又修築了一個專門進行馬市的小城堡,稱為“來遠堡”。
來遠堡稱“上堡”,專門用作互市;而張家口堡則稱“下堡”,各種商號貨鋪駐於其中。
一大清早,張家口城內西北角,距離堡牆不遠的一處小院內,院主人周世勳正在打掃庭院。
突然,“噹噹,當。噹噹,當。”一陣有規律的敲門聲響起。
周世勳趕緊丟下掃帚前去開門。
開啟門一看,一個身穿黑色短褐,店鋪夥計打扮的精幹小夥子正站在門前。
周世勳看了看小夥子身後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