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實歸事實, 直接說出來, 是不是有點不太對勁?
李熹陽教授實在不想和這對師生討論餐廳的食材和廚師廚藝的問題, 轉移話題道:“星澤的論文我看了,寫得很好,雖然論文裡寫的方法我還沒有實驗過,但根據我經驗應該是有效的,我打算在我的試驗田裡試試。”
劉星澤靦腆地笑笑,道:“如果我的論文能夠對大家有幫助就很好了。”
原來李熹陽教授是真的對他的論文感興趣啊。
李熹陽教授哈哈一笑說道:“不僅是有幫助,是幫了我一個大忙,解決了我最近遇到的一個很大的困擾。不過我看你的這篇論文,似乎還只是冰山一角,你在這方面還有更多的研究嗎?”
劉星澤看了看溫憲教授,才說道:“確實還有一些想法,還在驗證中,後續也會寫成論文發表出去。”
李熹陽教授心裡有數,知道詢問別人尚未發表的研究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即便是好朋友的學生也不適合。
所以李熹陽教授沒有深究劉星澤後續的研究是什麼,雖然他確實還挺期待劉星澤之後的論文的,從這篇發表在《夏國農業科學》上的論文就可以看出劉星澤在這方面的水平是不容小覷的。
李熹陽教授甚至敢斷言,等到明年這個時候,劉星澤論文中的內容得到驗證,他在夏國農學界就會成為一個名人了,很多人都會對他的論文感興趣。
李熹陽教授只是表達了對劉星澤下一篇論文的期待,然後和他探討了一些他在閱讀劉星澤的論文的時候遇到的困惑和想法。
在交流中,李熹陽教授意識到,劉星澤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和研究,可能遠比他在論文裡表達出來的更加深入和透徹。
而這些內容他之所以沒有再這篇論文裡寫出來,可能是因為篇幅所限,也可能是因為他沒有寫過這方面的論文筆力上的不足,當然也可能可能是因為實驗資料不夠。
但無論如何,劉星澤心裡是肯定有一個全套的想法和結論的,而這樣一個龐大的體系,甚至不是一兩篇論文能夠完全展現出來的。
李熹陽教授不由看了溫憲教授一眼,他並不是懷疑劉星澤的論文有溫憲教授的手筆,雖然溫憲教授在農學領域水平很高,但他主要不是研究這方面的,對論文內容的理解可能還沒有劉星澤表現出來的深入。
他只是有些疑惑,溫憲教授一個主要搞育種的,從哪裡見到的劉星澤這樣一個對生態農業、生物防治研究這麼深入的學生的?
溫憲教授但笑不語,劉星澤還真是他撿來的學生,但他可不會告訴李熹陽教授自己是從哪裡撿的,就算說了,李熹陽教授也沒地撿去。
至於說有沒有想過把劉星澤介紹給其他更適合他的導師,笑死,溫憲教授從來沒有這種想法,他覺得自己就是最適合劉星澤的老師。
雖然他對生態農業沒什麼研究,但是對農作物習性、現代育種、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