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朱厚照便收到了兩份奏本,一個楊廷和請辭加官疏,一個是戶部尚書秦金的奏本。
對於楊廷和的奏本,朱厚照的態度很明確,不準。
而對於秦金的奏本,朱厚照仔細看了後,心中稍微有些盤算便道:“傳秦金和梁材進宮來。”
如今傳召官員的事,除非是皇帝特意安排,一般由侍衛進行通知,不再由內官進行通知。這種微妙的差別很快引起朝堂的關注。
但是也只是關注一下而已。
秦金和梁材共同進到了暖閣裡後,見皇帝身穿大紅金織龍紋貼裡,端坐在御榻,便趕忙行禮問安。
朱厚照笑道:“昨日的本子我見著了,今日叫你們進宮來,就是想聽聽你們的意見。梁卿,你先說說。”
梁材便躬身道:“啟奏陛下,先時,陛下聖躬不豫,詔榮王處理庶政,逢江南等處報災,戶部曾奉旨會議賑濟事宜,請發太倉銀十萬兩,內閣批駁了回去,說夏言清了鹽課,裡當從中劃撥銀兩,戶部言,銀兩都歸一部分劃了內帑,一部分運輸大同、宣府、遼東之郤永處,陝西、寧夏、甘肅之楊一清、谷大用處,以及了卻山東因顏神鎮一事,並無餘銀,內閣仍是不準,故而臣請示秦尚書議定此本。”
朱厚照點點頭道:“這事兒我是知道的,榮王與我說過。如今我見了本子,你們戶部說將漕運的改兌米摺合銀兩,直隸、江南五十萬石,江北各府及湖廣、江西、山東、浙江、河南共四十萬石,共九十萬石,每石連同運輸損耗徵收銀子七錢,用以儲備月糧折銀髮放。各巡撫、巡按能否通融分派?”
原來江南及山東、河南運往北京各倉的漕米,分為兩種,一種是運往京倉的正兌米,一種是運貯通州的叫做改兌米。奏本里說到的將漕糧折銀,就是將漕米摺合成銀兩的行為。目前政府採取的是兌運七錢、改兌六錢之例進行折銀。
而且漕折不是現在才有的,這個制度是英宗皇帝於正統時確定下來的。
同時漕折分為永折和例折,這次因為賑災就是例折,說白了就是賦役貨幣化的一種表現,原先奏本有關漕運的,朱厚照都是摸索著批改的,這次碰到了如此大規模的賑災漕折,還是第一次。
遇到特別重大災傷年份,漕折採取的是按每石五錢基準進行折銀。這與朱厚照透過上次戶部發放京營糧米的事發現一個關鍵資訊,即京師漕糧折銀髮放的月糧折價,為每石五錢,是對應上的,本來朝廷有制度,除非有其它稅糧補足漕糧原額,否則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漕糧折價決不能低於京師漕糧折銀髮放的月糧折價,這是為了保證不虧損漕糧原額。
但是這次漕折卻定到7錢。九十萬石的糧折銀就是六十三兩的白銀,京中漕米折銀為一石五錢,九十萬石就是四十五兩,朝廷竟然還會透過這次賑災賺十八萬兩。
所以朱厚照明著是在問巡撫、巡按可以完成任務嗎?實際上問的是,巡撫和巡按會按照朝廷的意思去完成嗎?
梁材道:“回稟陛下,漕折之制是朝廷的定製,以往皆有慣例,應該無礙。”
朱厚照一愣,接著又問秦金:“果真嗎?”
秦金道:“改漕折銀兩,本專備給軍,無令它用,然地方有災、修河等都會挪作他用,故而請定七錢,五錢完納,兩錢算在地方上。”
朱厚照聞言點點頭,這才合理嘛。可是這還算賑災嗎?
算,因為如果漕糧按照原本徵收的份額一糧不少的送到京裡,那麼地方的糧食就不夠了,勢必造成當地米價飛漲,另外朝廷為了不吃虧,在原本徵收一石的糧食上額外讓老百姓把路上的損耗也加上。所以這種行為算是賑濟了。
這個世界就是那麼魔幻。
朱厚照接著道:“你們奏請,請發太倉銀十萬兩,給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