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章 深度剖析〈望月懷遠〉:張九齡的相思與幽情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

一、原文釋義:

遼闊無垠的大海之上,一輪皎潔的明月緩緩升起,清輝四溢。此時此刻,哪怕你我遠隔天涯,卻都能共同仰望這同一輪明月。有情之人心中埋怨這漫漫長夜,整夜難以入眠,滿心滿腦都是對遠方親人的深深思念。熄滅蠟燭,是因為憐愛這滿屋灑滿的如水月光;披上外衣,才驚覺夜露已然浸溼了衣裳。可惜不能把這美好的月光雙手捧滿贈送給你,無奈之下,只好回到寢室,期望能在夢中與你相會,共赴美好佳期。

二、詩篇背景:

此詩創作於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遠離朝堂的紛爭與喧囂,身處異鄉的他,在孤寂的夜晚,對月遙思,借景抒情,透過描繪月夜的寧靜與美麗,抒發了對遠方親人那如絲如縷、綿綿無盡的深切思念和無限眷戀之情。

三、賞析分享:

1. 意境恢弘的開篇:詩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開篇,這兩句猶如一幅壯闊的畫卷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意境雄渾開闊,氣勢磅礴恢宏。茫茫大海之上,明月破海而出,冉冉升騰,其景壯美絕倫,令人心馳神往。而“天涯共此時”則以一種超越時空的力量,將天各一方的人們在同一時刻透過這輪明月緊密相連,營造出一種既宏大又親切、既悠遠又溫暖的氛圍。這一開篇,不僅瞬間抓住了讀者的眼球,更以其強大的感染力和包容性,觸動了讀者內心最柔軟的角落,引發了深深的共鳴。

2. 細膩的相思描繪:“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詩人筆觸一轉,由宏大的外景轉向細膩的內心世界。一個“怨”字,生動地展現了相思之人因長夜漫漫、與親人相聚無期而產生的幽怨之情。“竟夕”則強調了思念的時間之長、程度之深,整整一夜,思緒都被遠方的親人所佔據,無法自拔。這種對相思之情的細膩刻畫,如泣如訴,真摯動人,讓讀者彷彿能親身感受到主人公內心的煎熬和痛楚。

3. 動作細節的傳情:“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這兩句透過“滅燭”和“披衣”這兩個極具生活氣息的動作細節,進一步豐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熄滅蠟燭,是因為那皎潔的月光已經足夠明亮,也因為主人公對這純淨月光的無比憐愛;而披衣徘徊於戶外,則讓人感受到他對親人思念之切,以至於不顧夜露的寒涼。這些細節描寫,不僅生動地展現了主人公的孤寂身影和深深眷戀,更傳遞出一種靜謐而又深沉的情感氛圍,讓人在細微之處體會到無盡的相思之苦。

4. 無奈的情感抒發:“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詩人的情感在此達到了高潮,卻又帶著無盡的無奈和惆悵。想要把這美好的月光捧在手中送給遠方的親人,卻深知這是無法實現的奢望,那種深深的無力感令人心碎。於是,只能懷著滿心的期待回到寢室,期望在夢中與親人相會,以求得片刻的慰藉。這種無奈而又充滿期待的情感表達,將詩人內心的糾結、渴望和深情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同身受,為之動容。

四、深度思考:

1. 距離與情感的張力:詩中因距離產生的相思之苦,讓我們不禁深入思考在現代社會這個交通便捷、通訊發達的時代,距離是否依然能對情感產生如此強烈而深刻的影響。儘管現代科技讓人們能夠隨時保持聯絡,然而心靈之間的距離有時卻似乎更加難以跨越。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中,我們是否常常因為忙碌而忽略了與親人、愛人之間心靈的溝通與交融?又該如何在遙遠的物理距離中,用心去維繫那份真摯而深厚的情感,不讓時間和空間沖淡彼此的牽掛與思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