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賞析:
一、原文釋義:
當登上那巍峨的燕臺極目遠眺,客居之人的心中頓時湧起層層波瀾,驚歎之情如潮水般翻湧。耳畔傳來胡笳與鼓角的喧鬧之聲,聲聲震耳,那正是漢軍威嚴的營壘所在之處。極目萬里之外,一片寒光從那廣袤無垠的積雪中升騰而起,彷彿要刺破蒼穹。三邊之地,曙光乍現,那高懸的旌旗在晨風的吹拂下微微飄動,莊重而肅穆。沙場之上,烽火熊熊燃燒,那沖天的火光似乎要將胡地的明月遮蔽。海畔之邊,雲霧繚繞的群山宛如忠誠的衛士,緊緊簇擁著那雄偉的薊城。我雖在年少之時並非如班超那般毅然投筆從戎之人,然而如今,論及功勞成就,心中亦燃起強烈的渴望,想要如終軍一般主動請纓,為國家建立不朽功勳。
二、詩篇背景:
這首詩誕生的背景或許與詩人對邊地局勢那深沉的關切以及對國家命運的無盡憂慮緊密相連。在古代,邊地常常成為外敵侵擾的前沿,戰爭的陰霾如影隨形,頻繁降臨。詩人或許是在親身遊歷邊地之時,被那雄渾壯闊又充滿緊張氛圍的景象深深觸動;又或許是在聽聞邊地戰事的訊息後,內心波瀾起伏,有感而發,揮筆寫下了這首震撼人心的詩作。
三、賞析分享:
1. 震撼人心的邊地景象:詩以“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開篇,詩人恰似一位初次踏上邊地的勇敢探索者,瞬間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站在燕臺之上,放眼望去,胡笳與鼓角之聲交織在一起,喧鬧而激昂,漢將的營壘莊嚴肅穆,散發著威嚴的氣息,邊地那緊張而壯觀的氛圍撲面而來。“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進一步將邊地的遼闊與寒冷展現得淋漓盡致。萬里之外,積雪在陽光的映照下散發著凜冽的寒光,三邊之地,曙光初現,那高懸的旌旗在風中舞動,彷彿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莊重。“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更是將邊地的戰爭氛圍與自然景色完美融合。沙場之上,烽火連天,那熊熊火光與胡地的明月相互映襯,形成一幅極具衝擊力的畫面。海畔之邊,雲霧繚繞的群山緊緊簇擁著薊城,既展現了戰爭的激烈殘酷,又凸顯了邊地的壯美雄渾。
2. 熾熱的報國之志:“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在詩的結尾,詩人那強烈的報國之志如火焰般熊熊燃燒。儘管年少時並非像班超那樣果斷投筆從戎,但在面對邊地的緊張局勢時,詩人內心的報國熱情被瞬間點燃,渴望像終軍一樣主動請纓,為國家的安寧與榮耀奮勇拼搏。這裡的描寫,不僅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壯志豪情,更反映了古代文人對國家命運的高度關注與擔當。他們雖以筆墨為生,卻心繫國家安危,在關鍵時刻,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為國家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
3. 意境的精妙營造:整首詩透過對邊地景象的細膩描繪,成功營造出一種緊張、壯觀、豪邁的獨特意境。從登上燕臺那一刻的驚歎,到漢將營壘的喧鬧威嚴,從萬里積雪散發的寒光,到三邊曙色中飄動的旌旗,從沙場烽火與胡月的交相輝映,到海畔雲山對薊城的深情簇擁,每一個場景都充滿了強大的力量和震撼人心的美感。這種意境的營造,不僅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親身感受到邊地的風雲變幻,更讓人們對詩人的報國之志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它如同一幅宏偉的畫卷,展現了邊地的壯麗與豪邁,也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激情與擔當。
四、深度思考:
1. 愛國情懷的傳承與弘揚:詩中展現的報國之志,引發了我們對愛國情懷傳承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