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與憤慨、欣喜與失落,女性現實生活中的委屈、尷尬、悲慘在張艾佳的藝術處理下變得柔和了許多。
可能正是這樣,楊簡看完之後並什麼特別的感觸,衝獎電影,這種題材就是要夠慘才容易拿獎。
說起張艾佳的這部電影,和楊簡還有些關係,本來張艾佳是想讓張國榕演40歲的這個角色的,結果張國榕給拒絕了,隨後就接了楊簡的電影。
無奈之下,張艾佳只得自己上陣,這電影也變成了純女性的故事。
以楊簡個人的觀影感受來說,張艾佳這部電影遠不如《無間道》2和3,從展映時間就能看出來,《20、30、40》被安排在最後一天,在頒獎之前一天放映的影片一般來說獲獎可能都比較小,而結果也會證實這一點。
《無間道》就不用多說了,這部影片在展映的時候幾乎座無虛席,但是這電影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沒有看過第一部的觀眾不能看懂2、3這兩部,看得是一頭霧水。
影片結束之後有一個觀眾見面會,於是乎,觀眾見面會變成了故事情節的探討會。
等他們理解和明白劇情之後,一時間好評不斷。
這一刻,導演劉衛強和編劇麥照輝應該感受到了這個世界對於電影的尊重,即便大家都不明白影片到底在講什麼,但是他們討論的熱情依然很高。
至於《戀愛中的寶貝》,這電影的製作甚至比張艾佳那電影還精良,屬於是比較前衛和新鮮的一部作品,畫面也比較漂亮。
李邵紅在影片中運用了想象、夢幻等超現實手法,又與現實內容混合在一起,高階感是有了,但是對於影迷卻有了觀影門檻。
這是一部比較另類的影片,與其說這是一部愛情電影,不如說是愛情恐怖片,喜歡和不喜歡的人會是兩個極端。
能接受的影迷會喜歡得不得了,在電影現實和幻覺交織進行的敘事過程中,最為隱秘的一劍刺向了經歷時代巨大變遷和社會轉型劇變的一代人,刺向了他們的怕和痛,刺向了都市中無處不在的惶恐與空虛。
面對現代化,人們得到了一些東西,但同時又失去了許多東西。
不能接受的話就會各種挑刺,會說這電影是打著愛情的旗號,卻不懂愛情,是對愛情一鍋亂燉,而且主題含糊,敘事支離破碎,叫人看不懂到底想表達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