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外來自己所代表的家族背景,並未真正融入這支軍隊的權力結構。
每個夜晚,古錦巖都會回到自己的營帳,獨自坐在燈下整理白日裡的所見所聞。
她攤開賬簿,默默回想今天觀察到的情況,將心中的疑慮逐一理清,並在心中推演:
糧草分配不均、士兵巡邏鬆散、長官的怠慢與敷衍……這些表象背後藏著怎樣的風險?
若戰事吃緊,這些問題將如何影響軍隊的運作?
她將這些發現分類整理,在心中形成一個初步的脈絡。
單靠這些零散的資訊,還不足以揭露真正的問題,但它們無疑是通向真相的線索。
古錦巖耐心地等待,並計劃在合適的時機,將這些資訊彙集起來,轉化為有效的行動。
夜深人靜時,她會拿出隨身攜帶的兵書,對照今日觀察到的情況,分析書中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的差距。
她逐漸發現,紙上談兵與實踐之間的鴻溝遠比她想象的要深。
軍中的每一項規矩、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經過反覆實踐和磨合,而並非書本上的理論所能輕易替代。
要想真正融入這支軍隊,必須在觀察與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
“如果不能在正面參與戰事,那麼就從幕後開始。”古錦巖在心中暗下決心。
她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旁觀者,同時也是一個學習者。
每當她發現一個新的問題時,不會急於發表意見,而是耐心觀察它的來龍去脈,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並思索著如何在未來解決這些問題。
一日,古錦巖在一次例行的後勤清點中,照例翻閱了今日的輪班表。
表格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崗位讓她有些吃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已漸漸適應這種看似枯燥的文書工作,甚至開始主動關注每個細節。
她看著輪班表上標明的巡邏、警戒、後勤等崗位分配,心中隱隱察覺到了一些不對勁之處。
剛開始,她並未在意,只是例行公事地記錄表格資訊,隨手在一旁的賬冊上批註備註。
然而,隨著她逐日整理這些記錄,某些士兵名字出現在輪班表的頻率引起了她的注意。
她發現,有幾位士兵的輪班密集得反常,尤其是某位名叫張大明的年輕士兵,幾乎每天都在巡邏崗位上,且不止一次被安排在夜間的艱苦時段。
與此同時,另一位名叫劉義計程車兵名字在表中卻難覓蹤跡,偶爾出現也多是在較為輕鬆的崗位上,如後勤補給站的值守。
這種不對稱分配讓古錦岩心中升起疑慮。
她悄悄翻查了近一個月的輪班記錄,將每位士兵的名字標註在一張紙上,並記錄下各自的輪班次數和時間段。
她用心地分析這些資料,逐漸發現一些士兵在輪班表上佔據了較多的崗位,甚至有些人一週內僅在輕鬆崗位上值守一次或兩次。
而其他士兵,尤其是年輕新兵,幾乎被固定在頻繁的輪換中。
為了進一步確認,她決定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親自去巡查那些安排得頻繁的崗位。
夜晚的營地冷風習習,古錦巖披著軍大衣在營地邊緣的巡邏線上悄悄觀察著來回巡邏計程車兵們。
張大明看似疲憊不堪,步伐稍顯凌亂,顯然是長時間連軸轉的結果,而在他之前換班的幾位老兵卻神色輕鬆,看似毫無疲憊之色。
她將這一情況默默記錄在心中,回到營帳後仔細思索:
為何輪班如此不均?是有意安排還是疏忽所致?
她又重新翻閱輪班表,發現這一模式並非偶然,而是長時間的慣例。
新兵們總是輪值夜間、巡邏等吃力崗位,而有資歷的老兵們則似乎“例外”地被安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