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拼音:jiē lái zhi shi)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西漢戴聖編撰的《禮記·檀弓下》。1

該成語原指憫人飢餓,呼其來食,後比喻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在句中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嗟來之食

外文名

a handout

拼音

jiē lái zhishi

近義詞

殘羹冷炙、盜泉之水

反義詞

自食其力

出處

《禮記·檀弓下》

注音字母

ㄐ1ㄝ ㄌㄞˊ ㄓ1 ㄕ1ˊ

語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檀弓下》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3

後來啊,人們依據上述所記載的這段史實,從中凝練出了一個成語——“嗟來之食”。接下來讓我們詳細講講這個有趣的成語故事。

話說那是在風雲變幻的春秋戰國時期,某一年,齊國境內遭遇了一場極為嚴重的饑荒。這場饑荒導致糧食極度匱乏,價格飛漲,普通百姓根本無力購買足夠的口糧果腹。於是乎,大批窮苦人家因為缺少糧食和其他吃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飢餓一點點吞噬生命,最終悲慘地餓死街頭。

就在這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之際,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動起了心思。他心想:“如今這世道艱難,我若能在此時施展出些許‘善心’,不僅可以幫助那些可憐的饑民,還能為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呢。”於是,從某天開始,這位黔敖老爺每天一大清早都會親自駕著馬車來到大路邊,然後命人在路旁擺放上一些食物,就這麼靜靜地等待著那些餓著肚子的窮人們路過此處。一旦發現有飢腸轆轆之人經過,他便會慷慨地將準備好的食物施捨給對方,以此彰顯自己所謂的“仁慈之心”。

就這樣過了好些日子。這天清晨,黔敖又如往常一樣早早地坐在路旁的馬車上,滿心期待地等待著過往行人。就在這時,一個身影遠遠地映入了他的眼簾。只見來人衣衫襤褸、面容憔悴,餓得都快不成人形了。他用一隻破舊的衣袖遮住臉,腳下拖拉著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雙眼微閉,腳步虛浮且踉踉蹌蹌,彷彿一陣風就能把他吹倒在地。整個人看上去無比虛弱,似乎隨時都有可能倒下。

黔敖見到眼前這一幕,心中不由得一陣狂喜,暗自思忖道:“哈哈,真是天助我也!一直苦等的良機總算來臨,可以讓世人見識一下我偉大的‘仁愛之舉’啦!”念頭剛一閃過,只見他動作迅速如閃電一般,左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地抓起一份香氣撲鼻的食物,而右手則穩穩當當地端起一碗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熱湯。接著,他將脖子伸得長長的,彷彿一隻長頸鹿,同時扯開嗓門兒,用一種極其傲慢且不可一世的聲調,對著那個正邁著沉重步伐、緩緩朝這邊走來的飢餓之人高聲吆喝道:“喂!那邊那個可憐蟲,還不快點滾過來吃點東西填飽肚子!”

此時的黔敖,滿心歡喜地認為那個餓得面黃肌瘦、腳步虛浮的人一定會對他感激涕零,千恩萬謝於他的好心腸與慷慨大方。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那個餓漢聽到他如此囂張跋扈的呼喊後,只是微微抬起頭來,輕輕抖動了幾下自己那已經破爛不堪的衣袖,隨後用一種充滿蔑視與不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