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李大衛收到了戰略情報局專人送來的,美日兩國在太平洋戰爭的情況匯總情報。
由於1942年6月份日軍在中途島遭受了沉重打擊,失去了戰略主導權。
在瓜島企圖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又遭慘敗,南太平洋戰線過長難以補給。被迫停止了戰略進攻。
美軍雖然挫敗了日軍的瘋狂進攻,但是也要等待新的航母和艦載機形成戰鬥力。
因此太平洋戰場在較長的時間內,雙方都只有小規模的飛機和艦艇作戰,沒有重大的軍事行動。
日本方面的整體戰況。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一年多之後,雖然佔領了西太平洋的廣大區域。但並未達成迫使美國屈服談判 ,建立其所謂大東亞新秩序的戰爭目標。
日本在發動戰爭之時,就知道自己的國力不足,難以直接進攻美國本土。
因此採取的策略是,打擊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兵力,切斷美國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的聯絡。
消除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反攻基地,把戰爭拖下去。最後逼使美國談判,承認日本在遠東和東南亞的既得利益。
但事實證明,美國是一臺實力驚人強大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美國人就要把戰爭進行到底,打出個輸贏來。
到1943年初。日軍已經判斷在太平洋地區美英澳將會進行戰略反攻。為此日軍決心採取確保已佔島嶼的防禦戰略。
以拉包爾為核心,在俾斯麥群島建立一條防線。日本海軍在1943年3月制定了第三階段帝國海軍作戰方針。
核心內容是以島嶼基地群為支柱,以陸軍進行獨立持久的防禦作戰。從而保證海軍有充分時間集中兵力,在有利的情況下實施艦隊作戰。
因此在1943年初日軍根據他的戰略方針。將兵力和資源進行了重新部署。
中國戰場。佈置了38個師團和20個旅團。總兵力約150萬。飛機約800架。
東南亞地區。11個師團加5個旅團。陸軍兵力約30萬。海軍艦艇不到50艘。
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由日本聯合艦隊負責。主要艦艇有航空母艦,戰列艦各四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潛艇等約50艘。飛機約1100架。陸軍兵力12個師團約35萬人。
盟軍方面的整體情況。
1943年1月,美英首腦和聯合參謀委員會的成員在卡薩布蘭卡召開會議。研究盟軍下一步的作戰行動。
雙方軍事高層對亞洲的作戰有關問題存在很大的分歧,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美國軍方認為既然英國在1943年,不能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駐紮在英國的大批美軍將沒事可幹。要求把部隊調到太平洋地區作戰。
美國堅持在太平洋投入的力量應由原來僅佔美軍派出部隊全部比例的15%提高到30%。
美國總統認為。英美和中國軍隊應該發動一場收復緬甸,打通滇緬路的作戰。
但英國以兵力不足,地形氣候不利等理由不同意於1943年在緬甸進行大規模作戰。
其實盟國各方都看得出英國人的算盤。如果滇緬公路被打通了。英方就沒有理由再扣押,挪用援助中國的租借物資。
保持現狀對英方是最有利的,英方就一直說,你看我不是不幫你運物資啊。有日本人在佔著,緬甸路途打不通啊,那你現在的物資也用不上。
我大英帝國就先把物資拿給印度去用。印度又沒有作戰,用不上怎麼辦?
我大英帝國還有這麼多殖民地啊,轉個彎不就都運走了。
因此1942年的遠征軍被英方坑的那麼慘。英軍不斷的撤退,最後退到印度。造成遠征軍不斷的被側翼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