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0章 因果與心靈的糾葛:在塵世中探尋自我救贖之路

一種自我成長與救贖的契機。

然而,這種對因果的認知並非一帆風順,其間也充滿了諸多的疑惑與掙扎。當面對他人的傷害,尤其是當這種傷害嚴重到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安全時,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抉擇?是選擇甘願承受,相信這是因果的必然,透過承受來還清前世或今生的債務,從而實現一種靈魂層面的“畢業”?還是應該為了保護自己而奮起反抗,避免在承受傷害的過程中種下新的惡因,導致來世還要再次遭受同樣的痛苦?這是一個極為複雜且深刻的問題,它涉及到我們對因果輪迴的理解,對生命價值的判斷,以及對自我保護與靈魂救贖的權衡。

從因果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相信一切皆有定數,那麼承受傷害或許可以被視為一種對命運的順應,一種對因果迴圈的尊重。就如同在佛教的理念中,那些在地獄中受苦的靈魂,他們雖然在當下遭受著無盡的折磨,但從更宏觀的因果視角來看,這是他們過去所造惡業的必然結果。透過承受這些痛苦,他們在償還債務,在淨化靈魂,當債務還清之時,便是他們脫離苦海、獲得新生之日。然而,這種觀點在現實生活中卻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果一味地強調承受,是否會導致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是否會讓那些作惡者更加肆無忌憚地傷害他人,因為他們知道受害者可能會選擇默默忍受?而且,如果所有的生命都選擇在遭受傷害時不反抗,那麼這個世界將會陷入一種怎樣的混亂與無序?輪迴的概念本身也將受到衝擊,因為如果所有的生命都在承受果報的過程中“畢業”,不再投胎轉世,那麼輪迴的鏈條將會斷裂,整個宇宙的生命秩序將會崩塌。

與之相反,如果我們選擇反抗,這又是否會違背因果的規律呢?在某些文化和宗教觀念中,反抗可能被視為一種嗔恨心的體現,是一種新的惡因的種下。例如,在一些佛教故事中,那些因嗔恨而復仇的人,往往會陷入更深的輪迴苦難之中。但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保護自己是一種本能,當生命受到威脅時,反抗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選擇。這就如同在自然界中,動物們為了生存而進行的自我保護與爭鬥一樣,是一種生命的原始衝動。那麼,如何在反抗與遵循因果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便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也不禁回想起曾仕強先生的那個影片。他提到老天讓我們來到人間,我們便來了;若不讓我們來,我們便在一種虛空的地方自在逍遙。那種虛空的境界,如同《心經》中所描述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寂靜無為”,沒有痛苦與快樂,也與萬事萬物毫無關聯。或許,我們的靈魂原本就棲息於那樣一個寧靜的所在,只是出於某種對人間體驗的渴望,才投身於這塵世之中。而在這人間的 37 年裡,我確實體驗到了形形色色的心情。高興、快樂、幸福、驚喜等正面情緒如同陽光般溫暖著我的心靈,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意義;而傷心、難過、憤怒、後悔、憎恨等負面情緒則像暴風雨一般,猛烈地衝擊著我的內心世界,讓我在痛苦中掙扎與成長。如今,我對那些負面情緒已經感到疲憊與厭倦,渴望更多地沉浸在正面情緒的懷抱之中。但我也逐漸明白,所有的這些情緒體驗,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是生命給予我們的寶貴禮物。沒有付出,就無法真正體會到幸福的珍貴;同樣,沒有經歷過傷害與挫折,也難以深刻理解後悔的內涵。我們在付出的過程中,可能會收穫幸福的回報,也可能會遭遇被傷害與抹殺的痛苦,而這兩者往往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我們複雜而又真實的人生體驗。

在當下的生活中,我對幸福的定義也發生了悄然的變化。曾經,我或許認為為大家付出、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與人際關係的構建是幸福的重要來源。然而,經歷了諸多的挫折與傷害之後,我現在更傾向於追求一種彼此相安無事、內心清淨的狀態。在這個部門中,我不再像以前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