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見的。
幾年後,它又恢復了『共舞臺』這個名字,演出以音樂劇、話劇為主。
上海音樂廳位於愛多亞路
東起中山東一路與中山東二路銜接處,西至金陵西路,長2620米。東段原為黃浦江支流洋涇浜,系英法租界的界河。
洋涇浜系黃浦江支流,蜿蜒曲折西入周涇,即外灘至西藏中路段。英、法兩租界相繼開闢後以洋涇浜為界河,兩岸形成兩條道路,浜北沿河叫洋涇浜灘路,後改名松江路(英租界),浜南是法租界孔子路。
為方便行人往來,浜上陸續架起9座橋,大都是木質小橋。自東向西有外洋涇橋(中山東路)、二洋涇橋(四川中路)、三洋涇橋(江西中路)、三茅閣橋(河南中路)、帶鉤橋(山東中路)、鄭家木橋(福建中路)、東新橋(浙江中路)、西新橋(廣西北路)和北八仙橋(雲南中路)等。
因洋涇浜離上海縣城近,進出方便,郊區水路到城的客貨船隻不少在老北門外三洋涇橋附近停泊,北端有街道,設有茶館、木行等商肆。
清咸豐三年(1853年)後的小刀會起義以及太平軍和清軍的作戰使上海縣城和江、浙地區大批富商、顯貴和百姓為避兵禍湧入租界,租界內華人由500人劇增至2萬餘人,大都聚居在洋涇浜沿岸、廣東路、福州路一帶,洋涇浜兩岸商業興起。
鄭家木橋至東新橋一帶商號林立,煙館、賭場、妓院集中,幫會流氓活動猖獗。
浜北有英商的亞細亞火油公司、美商的泰晤士報等。
浜南有法國匯理銀行、英商德豐駁運公司、法租界總巡捕房和中國最早的電政局等。
三茅閣橋邊的三層樓的麗水臺茶館規模僅次於大馬路一洞天茶樓,日賣茶、酒500碗。
洋涇浜兩側有專營外國貨的美商、輪船招商局、邵秋明字號洋雜貨、昌泰番菜館、益泰車行、同泰煤行、萬源茶鋪等數十家商號,光緒元年(1875年)松江路已有洋行5家、經紀人及委託代理人3家。
商號逐漸向水陸交通繁忙的東新橋、八仙橋一帶發展,中外客商紛至,市面漸趨繁榮。
西段原為北長浜。1914年英法租界當局鑑於河道阻隔交通,浜水汙濁有礙衛生,決定填浜築路,於1915年底完工,並以英王愛德華七世之名命名為愛多亞路。
自填浜築路後兩側房屋先後翻建大世界遊樂場外景八里橋南堍正門成高樓大廈,一些大企業相繼開設進駐,如萬國儲蓄會、美商友邦銀行、中匯銀行、安樂宮飯店、大中飯店、南洋菸草公司發行所、華商證券物品交易所、中南飯店等。
還吸引縣城內商戶向北轉移,中外客商紛至沓來,交通日益繁忙,從外灘到東新橋一帶成為熱鬧繁華之地。愛多亞路兩側洋行集中,1918年統計有股票商3戶;洋行20餘戶,經營進出口業務,著名的有殼件、美大、千代洋行等;銀行多家,如中法實業銀行、萬國儲蓄會等;華商行號63戶,其中山東幫批發18戶;其他行業,洋廣雜貨、木器、洋布、西服、煤號、車行、客棧、茶樓、中西菜館和洗染坊等。
民國6年大世界遊樂場建成後,愛多亞路、西藏路附近商業更趨繁榮。20世紀30年代全線有商號600多戶。河南中路以東洋行、銀行、保險、交易所集中;江西路山東路間是鋼精、搪瓷廠門市部集中地;河南中路到西藏中路間有菸草公司、五金行、大旅館、參號、西藥房、百貨、罐頭食品等商號;西藏中路以西以木行、汽車行、車行較為集中。
民國3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攻入租界,愛多亞路更名為大上海路。 金陵西路至華山路段為愛多亞路,長2300米。清宣統二年(1910年)始築,因路南長浜取名長浜路,為當時公共租界與法租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