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事變後東洋國步步進逼,其併吞全華夏國的野心昭然若揭,華夏國府深知雙方間終將爆發大戰,進行工業備戰已迫在眉睫。
華夏國府隨即加強了現代國防工業建設,加大了兵工生產,儲備軍火彈藥器材,並逐步整建了漢陽、金陵、鞏縣、華陰等17個兵工廠。
當時的德國,視華夏國府為反蘇反共的戰略伙伴,也視中國為產品傾銷地和戰略礦產來源地,一方面滿足了華夏國對德國軍火和現代工業裝置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德國整軍備戰對戰略原料的需要。
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華夏國府進行軍事整編計劃,頒佈《陸軍師暫行編制表》,按照德軍的裝備、編制架構和訓練方式改組國軍,建立現代化的步、炮、工、輜、裝甲、通訊等兵種。
同年又召開全國制式兵器會議,統一選定國軍制式武器裝備,並於其後連續兩年召開陸軍編遣會議,對全國龐大而又編制和裝備紛雜的各方部隊進行調整。
《中德產品互換條約》簽訂後,極大促進了兩國的關係和貿易,華夏國用銻、錫、鎢、錳砂等戰略資源和農產品,換取德國的工業產品,尤其是軍需品。
華夏國府向德國毛瑟兵工廠訂購了一萬支1924式步槍,引進了該槍的全套圖紙、樣板,交由鞏縣兵工廠仿製於華夏二十四年開始小量試產,故命名“民24式”步槍。
“民24式”步槍籌備和試產過程中,軍委會高層很重視,並提出將槍托略微縮短、刺刀加長等改進意見,符合步槍緊湊化、輕型化的發展趨勢,也適合華夏國士兵的體質和國情,“民24式”步槍深受華夏國士兵喜愛。
華夏國府又將該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匣上、節套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
“華夏國府裡不但有高人,也不缺少馬屁精啊。”宋鴻飛感慨萬千地道。
在這段“中德合作”的黃金時期,華夏國府從德方獲得了g08式馬克沁水冷重機槍的完整圖紙和對照模板,隨即由金陵兵工廠開始仿製和量產。
那一年,金陵兵工廠仿造成功了g08馬克沁重機槍,命名為“民24式”重機槍。
對於宋鴻飛設計的半自動步槍和通用機槍,華夏國府、軍委會和兵工署從一開始就進行了最嚴密的保密措施,所有參與和知情的人員都被嚴厲告知:“最高機密,嚴禁對外洩露半點訊息!”
出於保密的考慮,軍委會將宋鴻飛設計的步槍和機槍分別命名為“民24式”半自動步槍和“民24式”通用機槍。特意和“民24式”中正步槍和“民24式”重機槍混淆命名,以便對外掩人耳目,尤其是混淆無孔不入的東洋國情報人員的視聽。
“民24式”中正式步槍和“民24式”重機槍開足馬力生產,規劃全面裝備一般部隊,而宋鴻飛設計的新式半自動步槍和通用機槍將重點裝備最精銳的部隊。
從此,華夏國軍隊破除了步兵輕武器卡脖子的羈絆,一掃以前雜亂無章、受制於人的混亂局面。
華夏國府調整了制式兵器的政策,得以統一調配有限的資源,軍委會要求:“第一步先整理原有各工廠之製造力,以能自造或仿造為標準。”
兵工署和工業部門集中資源和力量,轉而重點投入火炮等重灌備的規劃和攻關研製生產中。
一波才動萬波隨,牽一髮而動全身。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在抗戰爆發前,華夏國軍隊終於有希望擺脫以血肉之軀抵抗坦克大炮的悲慘壯舉了!”
宋鴻飛心潮澎湃,他已禁不住淚流滿面。
“民24式”半自動步槍和通用機槍也已悄然少量生產,在軍委會精心挑選下,交由教導總隊軍士營率先進行裝備試用。
軍士營是專門培養訓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