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風雨交加的傍晚,山洞中王伯安盤膝而坐,他今日也有一些特別的感覺,彷彿有些堪稱真理大道的東西,就要被他觸控到了。
只是好像還欠缺一個契機,王伯安也在靜靜的等待,等待那個契機的出現。
他知道或許過了今夜,他也能成為自幼立志成為的那種聖人。
“晚生侮辱此地,外面疾風驟雨,先生可否容我進洞棲身?”忽然山洞口出現一個聲音,溫文爾雅很有禮貌。
王伯安心中一動,而後面帶微笑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已等道友多時。”
下一刻陳拙出現在王伯安眼前,和上一世一樣,陳拙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正如上一世一樣,王伯安好像也在等陳拙。
“先生何故稱我道友?又怎知我會來?”陳拙問出了心中疑惑。
其實上一世他也問了同樣的問題,而這一世之所以還這樣問,陳拙是想看看王伯安的回答是不是還會一樣。
接下來王伯安的回答,一樣和不一樣兩種情況,對陳拙來說意義是非常巨大的。
王伯安笑著指了指身前蒲團,示意陳拙坐下,而後緩緩開口道:“你我皆是尋道者,不稱道友稱什麼?而我倒不是知你會來,只是感覺會有你這樣一個存在出現,不一定是現在,但現在可以確實是現在了。”
陳拙已經坐下,而王伯安的回答與上一世卻有些不同。
第一個問題的回答一字不差,但第二個回答卻完全不同。
上一世對陳拙第二個問題,王伯安的回答是:“我見你來,方知我在等你來。”
說實話上一世的回答更具哲學,這一世明顯更玄學,但陳拙知道,這一世王伯安的回答更貼切,這才是這位天生聖人心中的真實想法。
聖人表面上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大有深意,但是聖人的真實想法其實又很簡單。
總結起來可以用三句話概括:我覺得應該這樣,我不喜歡,我很討厭。
聖人只有三種情緒,他覺得該怎樣,那就是聖人要做的事。
我不喜歡,那聖人就不想理你。
我很討厭,那就是聖人要動武了。
簡單而質樸,正合了大道至簡。
“道友坦誠,那我也就直說了,此番前來是有幾個問題想請教道友。”陳拙朝王伯安微微頷首,上一世他是與對方聊了很久,才生出了問道之心,這一世知道對方厲害,也就不用試探,一上來就抱著求教的心態問道。
“請教不敢當,不妨說出來,你我討論一番,”王伯安也很謙虛,這是陳拙向他問道,又何嘗不是他向陳拙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