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章 孤山嶺鄉農業現狀

從孤山嶺巨人情況資料上,祁同偉分析出鄉鎮財政極度緊張,可能幾個月甚至大半年發不上一分工資。

即便發工資也達不到全額。

祁同偉慶幸回了一趟家,祁父給了100,否則自己接下來就要過苦日子了。

想要跟鄉里支錢,應該是不可能的事情。

祁同偉知道,祁父給的100得省著用了。

除此之外,還要想辦法掙錢,萬一鄉里好幾個月不發工資,自己也有錢生活。

可以預見,接下來的日子會比較苦。

孤山嶺鄉在推廣的農業技術有雜交水稻、地膜玉米、化肥、農藥和人工半鹹水河蟹育苗(大閘蟹)等。

其中雜交水稻是重點,在雜交水稻出現之前,我國稻田的畝產量,也就300公斤左右。

雜交水稻推廣種植之後,我國稻田的畝產量,已經超過1000公斤了。

雜交水稻是將幾種稻穀的優點集中在一起,讓它既穗大粒多,抗病抗蟲能力強,又米質很優良。

這樣,我的水稻產量大幅增加,而且質量也上去了,不但吃得更飽,而且吃得更好。

袁老等科學家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嘗試、再失敗、再嘗試……

最後,終於把科學家幻想中的穗大粒多、抗病抗蟲能力強、而且還米粒質量優秀的水稻,給雜交出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培育成功之後,就開始大量推廣種植。

孤山嶺鄉的情況,急需種植產量高的糧食,來滿足46個行政村83萬老百姓的吃飯問題。

現在的孤山嶺鄉老百姓,交完公糧,每家就不剩多少糧食了,經常餓肚子。

因為糧食產量低,所以每家每戶的收入也低,三提五統收起來了很困難。

導致鄉里的財政收入非常少,無法發放幹部和教師及醫生護士的工資,經常拖欠。

只不過,這項技術的推廣並不順利,因為種植雜交水稻無法留種,每年都要買種子。

否則孤山嶺鄉的糧食產量不會這麼低。

再生之父的水產專家趙老大明的人工半鹹水河蟹育苗技術,是用人工方式創造了中華絨螯蟹(大閘蟹)所需的獨特生活環境。

從而為內陸地區的人工養蟹提供了必要條件。

後世吃到的大閘蟹,也許多多少少都和這項技術有關。

這項技術好的推廣也不順利,雖然孤山嶺鄉的清水河有不少螃蟹,但很多老百姓只想抓了吃,並不想花大力氣養殖。

上世紀80年代,農業科技人員與封竹村當地農民一道,試種地膜覆蓋保溫播種玉米技術成功。

畝均單產由原來不足180公斤增加到300多公斤,為解決高寒山區農民的溫飽問題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隨後,封竹地膜玉米技術在全國高寒山區推廣,建始全縣種植面積達40萬畝。

每年秋季,家家戶戶曬玉米,金燦燦的一片。

不過,這個技術是為解決高寒山區農民的溫飽問題,孤山嶺鄉還夠不上高寒。

這項技術的推廣也並不順利,因為孤山嶺鄉在漢東雖然海拔比較高,也相對冷一些。

但從全國來看,孤山嶺鄉還算氣候比較炎熱的地方。

推廣的化肥主要有尿素和磷酸二銨及多元素複合肥。

不過使用量非常少,畢竟尿素和複合肥是要錢的。

而孤山嶺鄉的老百姓根本沒錢。

至於農藥,基本就沒有人使用了。

畢竟農藥要錢,打農藥的工具也要錢。

:()勝天半子,我祁同偉絕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