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遠都追不上。
他只能另闢蹊徑。
他選擇了被領養。
馮家夫婦,其實並不是陌生人。誰沒有個好朋友?主婦張琳琳就是他媽從小的好朋友,兩個人住得近,上學又在一起,感情非常好。
九十年代中國流行起了出國風,不少人出國打工掙錢,那時候北京土著張家也跟追風,張琳琳爸媽先出去的,張琳琳就跟著爺爺奶奶過,那時候人家不似現在,都是獨孫獨孫女,兒子多,女兒也多,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就成堆似得,張琳琳過得也不算不好,就是覺得沒大有人管。
她就跟著譚巧雲回家。譚家老夫婦都是特別熱情的人,譚巧雲有什麼,張琳琳就有什麼,算起來,那幾年,張琳琳除了睡覺在自己家,其實就跟養在譚家似得,兩個人關係自然好。
等過了兩年,張家夫婦落了腳,就回來接了張琳琳出國。
年少的情感真摯,但也磨不過時間,當年玩的好的同學,其實能聯絡的能有幾個?開始時,他們還通訊,張琳琳也給了電話,後來,時間長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就斷掉了。
張琳琳沒再回過,譚巧雲肯定也不會出國去找。
等到嫁人的時候,都已經忘在了犄角旮旯裡了。然後是丈夫,孩子,父母,忙得一團糟,個人的情感,都被壓縮到了最低點。直到離了章家,譚巧雲收拾東西,才將小時候的東西翻了出來,不過那時候只是一句感概。&ldo;也不知道過得怎麼樣了?&rdo;
結果,成了馮春的救命稻糙。
他那時候想的是,只要能換個身份就成,最好當然是能出國,這樣以後不好查,其他的,孤兒院也行,找人收養也成,他不能頂著章晨的名字活下去。
張琳琳不過是馮春發出的眾多訊號中的一個,那個電話已經十多年了,他自己都不相信能夠打通。可真的打通了,也許冥冥中他媽媽在保佑他吧。
那是張家父母開得中國飯館的電話,十多年他們沒換過地兒,自然也就沒換過電話。接電話的不是別人,是張琳琳的媽媽,他叫張奶奶的那個。
他說他是譚中勝的外孫,譚巧雲的兒子,那邊立刻明白過來。隔著大洋的通話,改變了他的命運。因著他離著14歲收養的界限很近了,張琳琳和她的丈夫幾乎是立刻趕回了國,疏通了關係辦了收養手續。
又因著他們在魯省的省立大學每年都有半年的教學計劃,所以馮春沒有跟著出國,而是去了魯省,然後上高中,考大學,當明星,一步步的走了過來。
是趙州先查到了張琳琳這裡。但這事兒線索並不多,張琳琳夫婦只有兩子,老大是馮春,老二馮秋。張琳琳夫婦在省立大學有自己的研究室,每半年過來一次,如今下半年,他們正好不在,老二馮秋也跟著去了國外上大學,可以說這一家人,都沒什麼下手查的地方。
但人不在也有好處,打聽起來起碼很多人敢說一些話。雖然是十年的往事了,但大學這種地方,原本流動性就不大,知道的人也不算少。開始很多人一提馮春,都說張琳琳孩子教得好,老大出息,老二學習好,句句話都是誇。
等著時間長了,聊透了,偶爾問起來,馮春長得像誰。就有人說,他誰也不像,張琳琳夫婦包括馮秋都是普通人,馮春長得也太好了點,十年前一帶回來,就讓不少人吃驚,這孩子壓根不像是他們夫婦能生出來的。
從這條線索往下摸,自然會涉及很多,譬如,馮春跟張琳琳家裡人關係如何,馮春是一開始就跟著張琳琳的嗎?馮春跟馮秋關係如何?等著摸到底,有些事兒就發現了,譬如有人告訴他們,張琳琳開始並沒有說這個大兒子,問她的時候,雖然沒有正面答,但意思也是就馮秋一個,可等著帶回馮春來了,又說是學業忙,所以並沒有一起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