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抽出一段背誦,講解一下意思。
畢竟蒙童的課業大多一樣,不像準備參加科舉的學子,還需要分科目。
科舉有進士科以及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法、明經諸科等區別,但蒙童大多就是打基礎初級教程。
這些課程大多很簡單,對於歐陽辯來說是很簡單的,王安石考核之後還是很滿意的。
雖然這小子老是說不讀書不讀書,但基礎很紮實嘛。
既然如此,王安石也不客氣,直接將難度提升,進入四書五經的通讀階段,另外還得加上歷史課程,尤其是例如、、、、和這些史書。
這和其他的學子的學習進度不怎麼一致,其他的學子進學學的是如何透過科舉,但王安石並不想耽誤歐陽辯這個他心目中的奇才,所以專門給他制定了這麼一個課程。
科舉不需要鑽研歷史,但想要治國理政,其實學歷史就足夠了。
歐陽辯展現出來的智慧,讓王安石對他的期望無限的拔高。
這不是一個進士就能夠滿足的,王安石希望能夠將歐陽辯培養成一個治國之能臣。
不過這可將歐陽辯折騰得夠嗆。
四書五經通關的第一條件是背。
先甭管別的,背下來再說,王安石的理念很是簡單粗暴——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王安石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天天督促歐陽辯背書,好在歐陽辯的身體年輕,記憶力非常好,加上邏輯能力是成人的,背下來倒還是可以做到的,就是稍顯枯燥了點。
不過倒也有讓他感興趣的,就是王安石講解經義和歷史的時候,不得不說講得著實精彩。
王安石不是皓首窮經的腐儒,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小家學淵源,這些年曆任地方,民間疾苦,朝堂風雲,他一一親身經歷,閱歷之豐富,沉澱在他的思想之中,這些經歷結合經義和史書,用自己的理解說出來的時候,著實是精彩萬分。
歐陽辯喜歡歷史,但大多是自己研究,從不知在解讀歷史方面還能夠如此精妙細微,這就說明了名師才會出高徒的道理是對的。
有些人雖然聰明,但沒有人提點,想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就得花費十倍的精力和時間,有些人在小時候就輕鬆做到了。
四書五經他也從來都是記幾個經典的句子,其餘的就沒有怎麼在意了。
但四書五經能夠在中國文化裡面佔據瞭如此之大的,如此之重要的地位,怎麼可能沒有足夠深厚的意義?
知識本身就是有魅力的。
歐陽辯從一開始的抗拒,到後面的沉迷,也不過只花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直到第一場雪降臨,他才驀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