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關於夏州李繼遷的,雖說聽起來多少有些損害禮儀之邦的正義之名,但只要能將李繼遷這個禍害去掉,什麼名聲,對於這些上位者來講,其實也是可有可無的事。當然了,這個事情正如高文舉在摺子中所說的那樣,做,不妨放手去做,但卻不能將其行文頒行天下。名聲還是要顧忌一些的,否則那些學了一肚子禮儀廉恥的夫子們要跳出來指責此舉有違天和,有失體統了。只要在這方面,皇帝那裡不要過分追究,給下面人一個機會就行了。這樣的事,皇帝和宰相當然是舉雙手同意的。話題一轉,又扯到成都的局勢上來。
“觀雷有終等人行事,可謂得意忘形、小人得志”李沆擲地有聲:“堂堂正義之師,進城之後居然一鬨而散四處搶奪,這隻怕于軍中對蜀地之印象有關自蜀地納土歸國以來,屢平屢反,素有惡名在外。諸軍皆將蜀民視為刁民反賊卻不想若非官逼,何至民反?高大人所言正中要害,臣以為可以採納”
趙恆道:“話是如此不錯,但張詠入浙尚未滿一月,又調他返回蜀中,豈不有失朝廷體面?使人有朝令夕改之感?”
話剛一出口,就看到李沆的表情有些古怪,知道他是看出了自己這話多少有些太過顧忌面子了。因為當初張詠離開之時曾勸過他“牛冕非撫民之才”等語,當時自己固執己見,並未聽他的。如今果然被他說中,無奈之下,又要請他轉來,豈不是自己伸手打自己的耳光?剛才還在議論這個面子問題只是末節,國家安然才是首要之事,怎麼朝廷的臉面都可以暫時不要,這一說到自己的面子時就這麼放不下呢?
被李沆的表情看的有些不好意思,趙恆趕緊改口道:“文舉所言雖切中其弊,然其解決之道卻未免太過費時,方今契丹內亂,正是朝廷騰出手來全力對付李繼遷之時,若蜀中之亂懸而未決,難免使得軍心震盪,影響全域性啊朕的意思,是否能想出個能快速解決叛軍之法,至於撫民之事,不妨隨後再使張詠入蜀便是”
不容易呀,能讓皇帝做出這麼大的讓步,的確算是了不得的成就。看來這個高鵬還真是有兩把刷子。李沆心目中高文舉的形象頓時高大了起來,一看趙恆如此說話,早已瞭解皇帝心思的李沆趕緊接過話頭:“臣以為高大人允文允武,當可擔此重任”
趙恆託著下巴喃喃道:“自打年前處理了邊境之警,這大半年來,為了江山社稷,他已經太過勞累了。大婚次日,便趕赴前線,一波方平,一波又起。如今又讓他去成都,是不是太過苛刻了?”
李沆應聲道:“自古道,能者多勞。高大人年少有為,實乃上天賜給我大宋的棟樑之才,當此國難之際,正是彰顯英雄本色之時。以高大人之才,當可體會陛下深意”
趙恆又嘆息道:“只怕朝中有其他人會有微詞啊。這傢伙辦事是有一套,可總是離經叛道,每回做事都會捅出一大堆的蔞子,惹一串的麻煩出來,讓人很無奈呀若是有人以此為由,彈劾於他,豈不要寒了天下人進取之心?”
李沆長身一禮道:“陛下且放寬了心,此事著落在微臣身上明日廷議,便有分曉”
趙恆點點頭:“如此,有勞先生了”
李沆連連謙讓,心裡總算喘了口氣。可算是討到這位小爺了,為了解決成都的事,樞密院這幫平日趾高氣昂的大頭兵都向自己遞了好幾回軟話了。因為眼下看來看去,似乎除了高鵬,再無別人能解成都這個困局,除了他發來的摺子中所提的幾條方案尚有可行性之外,其他人的全是一套陳詞舊調,哪有一點可取之處?再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