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這些匍匐在地上辛勤耕作的農夫們,靠勞動積累創造出了絢麗的都市文明,因此塞外人在進入中原後難免不為這種文明折服。

鮮卑族是北亞遊牧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鮮卑族為東胡後裔,其語言屬於土耳其語系。繼西晉滅亡後,鮮卑族拓跋部在386年建立了北魏王朝。

雖以王朝自稱,但實際統轄的區域不過山西北部。北魏遷都平城(現在的山西省大同市)後,推翻了中國北方的各個政權,統一了江北地區(長江以北)。第六代皇帝孝文帝( 471—499年在位)時,遷都洛陽,採取了漢化政策。

首先,廢掉鮮卑族的“拓跋”姓氏,改姓“元”。白居易的好友、唐代詩人元稹( 779—831)自稱為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 338—376年在位)的第十代子孫。唐代的另一位晉升為都督的文人元結( 719—772)也自稱為北魏皇室的後裔。金代的大詩人元好問( 1190—1257)在其墓銘上說自己出身於拓跋一族,並以身為元結的子孫而自豪。

征服者強迫被征服者改姓,這容易理解,而在北魏,征服者卻要求自己的民族改姓漢姓。

其次,禁胡服。“胡”指鮮卑族拓跋部,也稱北族。“胡服”是騎馬民族特有的服裝,在改革中被禁止穿著,北族也要穿戴漢族服飾。決定性的同化政策便是禁胡語。鮮卑語屬於土耳其語系,被禁用後,要求使用漢語。

此外,孝文帝還獎勵北族與中國民族通婚。這種改變人種的徹底“漢化”政策,或許便是由於孝文帝被絢麗的中原文化所傾倒吧,抑或不僅如此。

大約在孝文帝即位二十年前,太平真君十一年(450),發生了“國史案”。北魏最大的實力者漢族宰相崔浩(381—450)奉太武帝之命編纂《國記》。崔浩按照中國歷史的編纂傳統,採取了

——務從實錄

的方針。如果按照歷史實施記載,那麼便要從西拉木倫河畔未開化的野蠻時代寫起。

崔浩憑藉自己獲得了太武帝的信任,便驕縱妄為。在他內心或許也存在著對鮮卑人的蔑視。他以宰相自居,掌控一切,堅信北魏政府離不開他,於是認為即便是記載了執政者祖先的野蠻生活狀態也無大礙。或許是由於他在書中對那段歷史描寫得過於露骨的原因,有關記載全被銷燬,具體內容不明。“用功三百萬”編纂而成的《國記》,被刻在石頭上一一排版。鮮卑人讀後極為憤怒。

有人上報太武帝:

——暴揚國惡。

太武帝讀完《國記》,盛怒之下將崔浩收監,並處以死刑。據史書記載,臨刑之前,崔浩被綁在檻車上,許多士兵狂呼著在他腦袋上小便。負責編纂《國記》的,包括僕人,共有一百二十八人,所有人被誅殺五族。一族被殺已屬極刑。至於崔浩,所有親眷都被處死。

即便是極具權勢的漢族宰相,如果對鮮卑族不敬,也同樣會遭此厄運。太武帝對崔浩的處置便是證明。

在北魏王朝中,實際執掌政務的官員幾乎都是漢人。在國史事件被血腥*後,漢族官僚自然失去了積極性,北魏國力逐漸衰退。二十年後,孝文帝施行了極端的同化政策,也是一種消除民族間仇恨和不信任的方式,其目的是民族“大和解”。

崔浩的中華思想是導致國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北族及其代表者太武帝也具有中華思想。治理天下的乃是鮮卑族拓跋部——這便是太武帝中華思想的根源所在。

這兩種中華思想的衝突導致了政治上的分崩離析。施行胡姓之禁、胡服之禁、胡語之禁這些超越我們想象的措施,是化解北魏各民族之間矛盾的唯一方法。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只是孝文帝為漢文化傾倒,並屈服於漢文化的草率之舉。

“三武一宗法難”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