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地址空間為4G位元組,386DX包含27萬5千個電晶體。在微處理器內部,80386增加了系統管理等專用暫存器,整合了規範的儲存管理部件,並按照速度的不同,採用了分級的匯流排結構。80386也是第一個支援片外Cache的CPU。因此,基於386的微計算機系統,總體效能上有了很大提高。
在80386推出後,Intel公司利用了4年時間研製出了80486。486除了採用5級流水以外,與386相比,還增加了專門的浮點部件(FPU),同時採用硬佈線邏輯替代微程式技術。這些措施使得486的指令執行速度大大提高。80486將8M位元組的Cache整合在處理器晶片 內部,極大的提高儲存器訪問的速度。486採用了取指、兩級譯碼、執行和寫回五級流水,在流水線上多數指令的執行一個時鐘週期就能完成。雖然,首批486的主頻從386DX的20MHz僅提高到了25MHz,指令的執行速度卻提高了3倍多。
九十年代初,Pentium微處理器問世,這個32位的微處理器把外部資料匯流排的寬度擴充到64位,也就是說處理器每次可以傳送8個位元組。Pentium內部整合了8KB的程式碼Cache和8KB的資料Cache,獨立的程式碼Cache和資料Cache避免了同時進行取指和讀寫運算元時產生的Cache訪問衝突。Pentium採用了超標量流水線和指令分支預測技術,整合了高效能的浮點處理單元。多數情況下,超標量流水線每個時鐘週期可以執行兩條整型指令和一條浮點處理指令。整數處理能力比486提高兩倍,浮點處理能力比486提高5~10倍。
繼Intel第五代微處理器Pentium之後,第六代微處理器Pentium Pro在2年以後面世。Pentium Pro處理器內部同時整合了16KB的L1 Cache和256/512KB的L2 Cache。並透過指令亂序執行以及重排序緩衝器進一步提高指令級的並行性。Pentium Pro的首批CPU頻率就達到200MHz。
1997年,Pentium II處理器誕生,PII內部L1級指令Cache和資料Cache分別增加到16MB,內部L2級Cache仍為256/512KB。它在超標量流水線結構中增強了MMX指令的處理能力。從PII開始採用了雙獨立匯流排結構,一條用於連線處理器核心和L2 Cache,一條連線系統匯流排,處理器可以在2條匯流排上同時傳送資料。Pentium III在PII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效能,它的整合度達到820萬電晶體,第一批CPU的主頻為500MHz。PIII的最高頻率為1。40GHz。P III具有256 bit寬的Cache資料匯流排,它增加了128位的SIMD(單指令多資料)暫存器,用於Internet 流式 SIMD 擴充套件。P III還增強了動態執行的微結構。
2000年,Pentium 4微處理器產生了,P4採用了混合流水線技術和快速執行引擎,增強的浮點和多媒體單元。P4的L1級Cache增加了12K的執行跟蹤Cache ,系統匯流排達到400 MHz。 P4的主頻也達到2200MHz。
……
看這短短的二十幾年內,從第一個八位微處理器8080發展到功能強大的32位Pentium4。用微型計算機組成的系統效能上遠遠超過了早年的小、中型機,甚至大型機。微型計算機與其它計算機的區分的界定標準也變得十分模糊起來,現在一般說的計算機(電腦)就等價於微型計算機。
我為了加快計劃的開發進度,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動用於開發設計與查詢資料。工作是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