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瑜的幼兒養育學》 自序
像我這樣經常四處演說的人,可以說每週的行程常排得滿滿的,當初皮爸(我的第二個兒子)結婚後,我也認為他們新婚夫婦理當搬出去住,讓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
然而,皮媽懷孕、生產過後,本來安排要回南部孃家坐月子的小家庭,因為皮皮出生第一晚,奶水吸得不夠,清晨被護士小姐發現時,已需要進入急診室打嬰兒營養劑,也就是在如此陰錯陽差的情況下,大夥兒必須留在臺北,接著順理成章,小朋友就成了皮爺、皮嬤家的常客。
後來為了在三方面(皮爸、皮媽的工作上,在皮皮的照顧上,在皮爺、皮嬤的事業發展上)取得平衡,二兒子全家搬回來住,我們家成了典型的三代同堂。
兩年後,我們家又歡歡喜喜地迎接皮皮的弟弟——皮弟,於是家裡更熱鬧了。
在孩子吵吵鬧鬧、朝夕相處之餘,難免有些挑戰,有挑戰,自然就會有響應,於是我決定寫一寫皮皮和皮弟的成長故事,作為我響應這些挑戰的紀錄,也作為所有碰到這類挑戰的父母們的參考。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價值觀,小朋友也有了不同的展現。我們的父母親時代,使用的是比較威嚴式的教育方法,因此那個時代的小孩比較乖;我們當父母的時代,雖然比較開放,但仍有威嚴的斧痕,小孩比較open,但仍不怎麼放得開;目前則是全面禁止體罰的時代,小孩更放得開,但也更調皮、更有主見。如何跟這些調皮又有主見的小朋友相處,是很多家長面臨的新難題。
更何況,少子化,或獨子化的時代,已悄然來臨。以往跟哥哥姐姐一起長大的小孩,現在變得一個人在家,父母親或者祖父母,每天面對著這個小王子或小公主,要怎麼調適,才不讓這些E時代成長的小孩能夠不自我中心,又能合群相處,這又是另一個課題。
我常想——我們家碰到的問題,通常別人家一定也會碰到。既然我是一個充滿好奇心也喜歡找尋人生答案的人,何不把這些童言童語,把孩子的哭泣吵鬧,或大人的面紅耳赤……寫出來,寫著、寫著,寫出我的心得,也寫出了大人的省思。
本書部分文章曾經在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刊出,主筆黃美湄女士總是給我鼓勵,她說她很喜歡看我寫的這類文章——輕鬆中帶著成長,活潑文筆中帶著專業分享,讀者閱讀起來不會有壓力,卻又能在字裡行間學到正確教養子女的遊戲規則。
臺北里仁書局總編輯徐少知先生,他在閱讀之餘也做了些增補潤飾,這是要特別感謝的地方,因為身為也是小朋友長輩的他(他就是皮皮、皮弟的皮爺),在教養上用心用力,而且常用幽默、有趣的語言提供小朋友逆向思考的機會,在他耐心參與的過程中,我看到了隔代教養的益處。有時我笑謔皮爺:“當年你教自己兒子還沒這麼有耐心呢!”也常誇獎他:“做爺爺,你有100分。”從這些篇章裡,各位可以看出皮爺是如何“以退為進”,或“不著痕跡”,或“四兩撥千斤”地與孩子巧妙互動,同時看到長者的智慧和無怨無悔的付出。
我呢?身為小朋友的皮嬤,有點不服老,也不服輸,所以一直在尋找人生突破的妙方,以至於各位讀者,不論是身為年輕的爸媽,或是年長的爺爺奶奶,您一定會感到頗為安慰——原來吳老師也有教不下去的時刻,原來吳老師也有被小娃娃打敗的時刻……
沒錯,就是這樣才會真實,就是這樣才讓我有“峰迴路轉”的契機。我堅信,只要一個家庭不放棄成長,不放棄隨著小朋友快速調整腳步,那麼受益的不僅僅是小朋友,身邊的大人也會跟著成長,大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在互動中隨之改善。
這是一本全家成長的書,它是我們全家,包括皮爺、皮嬤、皮爸、皮媽和小朋友們共同成長的記錄。我